咸丰元年五月十五,鄱阳湖东西两岸剑拔弩张。石达开立于西岸水营楼船,远眺东岸清军炮阵腾起的黑烟——僧格林沁部的炮手正以长竹竿丈量炮位间距,铜制罗盘在烈日下折射微光,那是清廷火器营秘传的\"九章测算法\",其根基源自《钦定武英殿算书》的方位丈量之术。他指尖叩击船舷上的\"流水折漕\"刻痕——这原是江南粮道计算漕船吃水的土法口诀,此刻被太平军匠人借用于炮战方位估算。忽闻探报:\"英商巴夏礼商船抛锚,遣人求见,携来洋铁铣刀与火绳样品。\"
巳时,湖面波光里,巴夏礼的仆役摇动白旗,旗角绣着伦敦东印度公司的徽记。太平军了望员举起竹制望斗——筒身裹着粤海关流出的西洋铜尺刻度,顶端蒙着湖州府产的细绢,可滤去强光便于观测。观测员以旗语报知:\"左阵火炮三尊,间距约七丈!\"这测距之法源自《武备志》\"望山法\",经长江船工改良,以桅杆节数对应步数,暗合《九章算术》里的相似三角形原理。
僧格林沁在东岸炮台掷出六壬算筹,火器营把总按《御制数理精蕴》排阵,炮手们以棉线牵引炮架转向,每移动一尺便在木楔上刻痕记数。太平军水营的竹制炮架则由四名壮丁合力推动,炮身刻着\"仰三俯四\"的红漆标记,那是湘江船匠根据多年经验总结的炮击仰角口诀,与《火攻挈要》中的弹道论述不谋而合。
申时,天京军器局内,石达开摊开泛黄的《武英殿算书》残卷——卷首\"康熙御制\"字样已漫漶,页间夹着巴夏礼昨夜送来的火绳剖面图。染布坊赵娘子将竹篾与熟铁碎末层层压制:\"湘南猎人用竹筋加固猎枪托,能扛三石之力。\"匠人制成的\"竹铁复合炮栓\"无复杂机关,仅以铜钉标记松紧刻度,全凭炮手手感调整,恰似《军器图说》中\"器贵简易\"的治军理念。
湖面传来清军炮响,石达开急令启用新铸火炮。炮手转动刻有\"天地人\"三才标记的木制转盘——分别对应远、中、近三程,实则脱胎于《筹海图编》的火攻策略,火焰纹红漆下隐约可见\"福\"字吉语,是江西匠人祈福的传统。当\"人\"字对准炮口,装填的火药配方正是《火龙经》中记载的\"追魂炮方\",经反复试爆改良,射程较前增加两丈。
子时,湖面火光照亮器械交锋。清军火器营使用御制铜制量角器,刻度分划至\"半度\",其精准度源自康熙朝传教士传入的几何知识。太平军炮手则掏出牛骨算盘,以\"风大抬高一指,风小压下三分\"口诀心算——这口诀是洞庭湖渔民观风使舵的经验总结,此刻被转用于炮击修正,竹制炮架随口令调整,竟与《西洋火法》中的弹道表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