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镛刚要应诺,忽见值房太监捧来陕西八百里加急,黄绫上粘着片信天游歌词抄本,字迹歪扭却带着股野劲:“麦苗青(qing),牛儿耕(gēng),认得‘丰’字心不慌(huāng)……”嘉庆帝抚掌而笑,忽觉这带着土腥味的句子,比任何治世名言都来得实在。
嘉庆二十年春
正月刚过,王大栓的驼队便踏上了西去的驿道。车架上载着三百具“官话八音盒”,盒身用天山雪松木制成,琴弦是雪蚕丝混着福建竹篾,轻轻一拨,便能发出“天、地、人、和”的官话谐音——这是他融合南北匠艺的新作,每个八音盒里还刻着当地谚语,譬如给新疆的盒子刻着“坎儿井水清(qing),认得字儿明(ming)”,维汉两种文字并列,像交缠的葡萄藤与竹枝。
与此同时,紫禁城的《嘉庆会典·劝学篇》正式颁行,其中“过渡教育法”条文明晰:“凡方言区,先以其俗谚注官音,再以官音统其字;设留声筒于市集,置识字绣于工坊,制对照扇于驿道,使百姓知官话非异语,乃天下共通之音。”礼部衙门正忙着将这些条文译成蒙、藏、维等文字,随官话推广队发往边疆。
春分那日,嘉庆帝登上午门城楼,见南下的官话推广队正穿过金水桥,为首的旗手举着“四海同音”的杏黄旗,旗边绣着各省代表器物:直隶的竹篾、江苏的丝绸、陕西的羊皮筏……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数据房画下的“语言光谱图”,那时只道方言是政令通达的阻碍,如今却明白,官话若想在九州生根,须借方言的水土滋养。
雪化后的紫禁城泛着青灰色,远处传来孩童的读书声,细辨竟是混合着江南腔与直隶调的《三字经》:“人之初(cu),性本善(shǎn)……”嘉庆帝忽然笑了,这并不标准的官话,听来却比任何雅乐都更动人——当陕北窑洞的老妇人能在信里画“田”字,当苏州织娘能在锦缎上绣自己的名字,当伊犁的哈萨克牧民能看懂朝廷的畜牧条例,这个庞大帝国的每寸土地,才算真正有了共同的肌理。
暮春的风掠过午门檐角,檐下铜铃叮咚作响,仿佛千万个识字的声音在汇聚。嘉庆帝望着东南方向,那里的直隶平原上,麦苗正抽出新穗,就像无数个“丰”字在绿色的海洋里生长——这是比任何数据都更鲜活的治世图景,由无数匠人、百姓用竹篾笔、绣针、琴弦,在帝国的版图上,一笔一画地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