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筹备扫盲(2 / 2)

雪渐渐停了,庙门前的石狮子头顶积着半寸厚的雪。王大栓忽然看见墙根蹲坐着个老妇人,正用枯枝在雪地上画着什么,走近一看,是个歪歪扭扭的“田”字,旁边还画了个插着秧苗的陶罐。

“大婶认得字?”王大栓蹲下来,从怀里掏出块竹篾识字板,正面正是“田”和“谷”。

老妇人缩了缩手,袖口露出补丁摞补丁的粗布:“不认得……儿子在张家口当学徒,说写信要写‘田’字,可俺画不像……”她粗糙的手指在雪地上反复描摹,雪水渗进指甲缝,冻得通红。

王大栓握住她的手,把识字板塞进她掌心:“您看,‘田’字就像四块方田,中间的十字是田埂。”他用竹篾笔在雪地上画了个规整的“田”,又在旁边画了个谷穗,“您给儿子写信,就画这个,他准能看懂。”老妇人盯着雪地上的字,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真的?那俺就能告诉俺儿,家里的田种了新谷种,收了三石五斗……”

李福贵看着这幕,忽然想起在泉州港时,王大栓教水手们认海图上的暗礁标记,也是这样握着他们的手,一笔一画地教。此刻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老妇人手中的识字板上,竹篾的纹路清晰可见,就像刻在百姓掌纹里的生活智慧。

城隍庙的钟声响了,惊起几只麻雀。王大栓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雪,对李福贵说:“明日去请城里的绣娘,在识字板边缘绣上麦穗和棉桃,再让铁匠铺打些黄铜书钉——庄户人用不惯洋人的铁夹子,咱就用咱自己的物件。”他望向远处冒起的炊烟,想起数据房里的“直隶民生图”,忽然觉得,那些浅红色的区块,终将被无数个像老妇人这样的掌纹,渐渐染成温暖的土黄色。

雪后的阳光格外清亮,照得城隍庙前的“识字兴邦”标语闪闪发亮。王大栓蹲下身,继续在桑皮纸上画着新的识字图,这次他画了个灶台,灶台上的铁锅里煮着“米”和“面”,旁边站着个握着竹篾笔的妇人——那是他心中的识字图景,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圣训,而是融在烟火里的日常。

当暮色漫进保定府,城隍庙的香客渐渐散去,王大栓收拾起散落的识字板,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雪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三个“田”字,旁边还有个模糊的谷穗图案。他忽然笑了,觉得这比任何官方的政令都更有力量——识字这件事,终究要像竹篾一样,编进百姓的生活里,才能生根发芽。

这一晚,王大栓在城隍庙的偏殿里挑灯改图,竹篾笔在桑皮纸上沙沙作响。李福贵趴在案边打盹,梦见无数竹篾识字板像风筝一样飞在直隶的上空,每块板子上的字都变成了种子,落在干涸的田地里,长出金黄的麦穗。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嘉庆帝正对着新送来的“直隶识字进度图”点头,图上保定府的浅红区块边缘,已经泛起了淡淡的土黄色——那是无数个像王大栓这样的匠人,用竹篾笔和桑皮纸,在百姓的掌纹里写下的最初的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