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求道海外(1 / 2)

嘉庆九年·冬·紫禁城养心殿

青玉镇纸压着的黄绫上,“着两广总督阮元兼理海外典籍回流事”的朱批刚干,嘉庆帝便将《英华典籍录》推给首席军机大臣戴衢亨。殿角铜漏滴答,与戴衢亨翻动羊皮纸的轻响交织,图上标着“满剌加藏书阁”的红点,恰在郑和航线的旧迹之上。

“陈阿福的折子说,南洋侨商藏有《天工开物》廿三代抄本,附满剌加土法制盐图。”嘉庆帝敲了敲案头《两淮盐引积弊疏》,“去年淮北盐场减产,正需此等技艺。”戴衢亨早知圣意,从袖中取出阮元的密折,末页“请允侨商子弟入国子监”的请求旁,已用墨笔圈出“可酌增员额”四字。

“传旨:设‘典籍回流局’,隶于户部,着阮元总领其事。”嘉庆帝提起御笔,在《粤海关志》修订稿上批注“侨商运籍免税”,朱砂笔尖在“免税”二字上顿了顿,又添“限汉籍回流,夷人不得援例”,“再谕国子监,准马六甲、爪哇侨商子弟每年十人入监读书,赐‘忠孝籍’,免坐监费。”

戴衢亨注意到,皇帝案头还摆着陈嘉言从马六甲寄来的《侨心归墨》图卷,画中侨商在妈祖像前捧读《九章算术》,题跋曰“算术如香火,典籍即祠堂”。这恰合嘉庆帝推行的“数据治世”理念——算筹可量税银,亦能量文脉。

“海外汉籍,乃祖宗遗泽,非奇技淫巧可比。”嘉庆帝忽然想起三年前查抄和珅时,从其藏书楼发现的《永乐大典》残页,竟有暹罗文注脚,“着各省督抚晓谕侨商:凡献典籍者,按卷数赐官衔,最高可授‘儒林郎’,其族中子弟赴考,加二十文闱墨分。”

戴衢亨心头一震,此令既解侨商归乡之念,又借科举笼络海外游子,可谓一箭双雕。他忽然想起阮元密折中提到的“英使欲以棉纺换典籍”,遂道:“西洋人对《武备志》《河防一览》尤为关注,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