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番薯推广(2 / 2)

数据房的吏员们背着算盘挨家挨户核田,《土壤肥力分类表》上的黄色区域(适宜番薯种植)被用朱砂圈出。当第一车福建薯种运抵顺天府,李煌发现每筐都盖着“数据房监造”的火漆印,旁边附着手写的算盘口诀:“深翻五寸土,藤节埋三分,算盘打得精,红苕堆成山。”

七月流火,试验田的薯藤已爬满田垄。嘉庆帝微服到此,看见王老汉的孙子正用小算盘数着薯块:“爷爷,这窝有五个!”老农民蹲在田边,用算盘核计着:“按陈师傅的算法,这亩地能收三百斤,够全家吃半年。”他忽然抬头,望着皇帝腰间的算珠挂件,“您也是算学馆的先生吧?这红苕,真比算盘算得还准。”

嘉庆帝轻笑,摸出袖中《番薯窖藏图》——这是根据后世经验绘制的,“霜降前收薯,窖深一丈,垫干沙三寸”。他知道,真正让农民信服的不是圣旨,是算盘算出的实利。当王老汉捧着刚挖的番薯回家,灶间飘出的甜香,比任何政令都更有说服力。

八月中秋,数据房的《番薯试种年报》摆在案头:“顺天府试种五百亩,成活率九成二,亩产均值两担七。”嘉庆帝望着图上逐渐变淡的红色缺粮区,忽然对纪晓岚说:“当年徐玄扈公推广番薯,靠的是实地试种;如今朕推广番薯,靠的是算盘做账——都是让百姓碗里有粮的道。”

这一晚,陈阿福在匠人学堂编《番薯种植算盘歌》,算珠与民谣在烛光下交织:“一上一,二上二,番薯藤儿插湿地;一下五去四,一退十还九,窖藏红苕过隆冬……”窗外,顺天府的农民正借着月光翻整土地,准备种下第二季薯藤,他们腰间的小算盘,在星光下微微发亮。

番薯的藤蔓在直隶的土地上蔓延,像一张绿色的算盘,将贫瘠的旱地算成了粮仓。嘉庆帝知道,这场无声的革命,比任何一场战役都更重要——当算盘不仅能算钱粮,还能算土地、算收成、算百姓的生计,数据治世的根基,才算真正扎进了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