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班闯入王宫时,正看见侨胞们用算珠纹铜秤演示称重流程,陈阿福当众戳穿“本地磅”的猫腻:“贵公司的秤,”他举起两个相差悬殊的秤砣,“吃了侨商的胡椒,还想堵大家的嘴?”马哈茂德盯着算珠模型,忽然想起祖上流传的“公平秤”传说:“清国的算筹,”他敲了敲竹简上的数字,“比红毛人的账本明白得多。”
三天后,巨港苏丹与清国签署《胡椒互市章程》,规定“贸易称重以算珠纹铜秤为准,抽成按巨港传统‘三七法’”。李应麟在码头主持算珠纹量器的校准仪式,侨胞们将英国商馆的旧天平沉入海港,水面溅起的浪花中,算珠纹铜秤的倒影格外清晰。
当第一船按算珠纹铜秤称重的胡椒运往广州,陈阿福在“安澜号”数据房校阅《巨港贸易效益表》:“侨商利润提升三成,”算珠在“苏丹税收增长”栏跳动,“更重要的是,红毛人的贸易谎言,在算筹面前寸步难行。”
三个月后,嘉庆帝收到的《苏门答腊互市录》里,“胡椒贸易量激增五成”的曲线旁,朱批落下:“治南洋者,首重公平——算筹之明,胜于百台机器;称量之准,重于千担货物。”
巨港的暮色中,侨胞们用算珠纹竹筐装运胡椒,筐沿刻着“公秤”二字,英国商馆的米字旗耷拉在墙角,而清国的龙纹商旗正迎着海风舒展,旗角处的算珠纹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这场没有机器轰鸣的商战,让数据治世的经纬,在苏门答腊的胡椒园里,织就了以公平为锚的贸易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