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商票流通(2 / 2)

酉初刻,李煌在官银号迎来首位“整箱兑换”的徽商。二十箱官票码在推车上,箱角封条盖着“数据房”火漆印,每箱附《储备金对应单》:“甲字壹号箱,对应黄金第五箱,五万两整。”徽商掀开箱盖,见每千张官票用红绳捆扎,绳头系着刻有编号的象牙牌,与黄册记录丝毫不差,当即签下周转二十万两的商约。

是夜,嘉庆帝在数据房查看《官票兑换流水账》,发现大额交易多用官票,小额零用仍用制钱,恰合“银钱互补”的设计。算生们正在核计“商民接受度”:直隶百姓三成愿存票,商人六成用于周转,较预期高出一成。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和珅府邸发现的“空手套白狼”账册,如今用“准备金公示+编号核对”破了虚票之弊,不禁感慨:“和珅以权谋私,朕以数据立信,此消彼长,商路自通。”

更鼓敲过三更,正阳门的官银号仍亮着灯,司账先生在《官票流通总账》记下最后一笔:“九月十五,官票流通量一万七千两,无挤兑,无伪票。”窗外,打更人敲着“太平无事”的梆子远去,官票上的青竹纹在月光下舒展,宛如新生的商路脉络,正随着黄册数据的透明流淌,悄然贯通帝国的每一个商铺、每一条街巷。

嘉庆帝握着最新的《准备金黄册》副本,见“黄金储备八十万两”的数字下,新添了商民按印的“愿受官票”联名状。他知道,这场以黄册为据的官票推行,早已不是简单的纸币发行,而是将帝国的信用,牢牢系在了每一张可核查、可兑换、可记账的官票上——当商民们发现,官票上的每一个编号都与户部黄册严丝合缝,曾经因贪腐而千疮百孔的商路,便在传统账册的光照下,重新扬起了远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