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江都宫中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彻底改写了天下的格局。隋炀帝杨广,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妄图以雄图霸业名垂千古的帝王,在禁卫军的哗变中,于慌乱与绝望里结束了他波澜壮阔却又饱受争议的一生。一条黄绸带,结束了他的性命,也宣告了隋朝的名存实亡,一个时代就此落幕,而天下,也自此陷入了更加汹涌的乱世洪流之中。
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飞速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各方势力皆是又惊又喜,他们心中清楚,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场残酷至极的挑战,谁能在这乱世中脱颖而出,谁就能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主宰。
此时,李渊已经在长安经营多时,实力不容小觑。当初,李渊起兵之时,为了师出有名,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自己则掌控着实际大权。如今杨广一死,他再也无需遮遮掩掩。在裴寂等一众心腹的极力劝说下,以及小皇帝杨侑“热情”的禅让之下,李渊假惺惺地推辞几次后,便欣然接受了帝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长安的太极殿上,李渊身着龙袍,头戴冕旒,在众人的朝拜中,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 。那一刻,太极殿内钟鼓齐鸣,香烟袅袅,李渊俯瞰着脚下的文武百官,心中满是壮志豪情。他追封已去世的爱妻窦氏为皇后,此后一生都未曾再立皇后,可见对窦氏的深情。同时,李渊开始着手建立新王朝的官僚机构,封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萧瑀、窦威为内史令;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废除隋朝的《大业律令》,颁布新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唐王朝,就这样在乱世中拉开了序幕。
而在东都洛阳,杨广的死讯传来后,留守的元文都等人悲痛万分。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他们拥立了杨广的孙子杨侗为帝,国号依旧是隋,年号改为皇泰,杨侗即历史上所称的皇泰主。皇泰主杨侗年仅十五岁,生得眉目如画,温厚仁爱,只是年纪尚小,朝政被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七位大臣把持,这七人被洛阳百姓称为“七贵” 。其中,除了王世充和段达,其余五人皆是隋朝的忠臣,他们拥立杨侗,只为延续隋王朝的香火。然而,在这乱世之中,洛阳朝廷的形势岌岌可危,周围起义军势力如林,想要生存下去,谈何容易。
再说那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自认为掌控了天下,便率领着十万骁果军,大摇大摆地往关中方向行进。这骁果军乃是隋军的精锐,一路上烧杀抢掠,所过之处民不聊生。当他们行军到彭城时,洛阳的新朝廷震动不已。元文都等人深知,宇文化及若是继续西进,必然会对洛阳构成巨大威胁。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想出了一条自以为绝妙的计策——招安李密,让李密与宇文化及相互争斗,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
此时的李密,正率领着瓦岗军在洛阳附近苦苦鏖战。他已经围攻洛阳近两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克这座坚城。虽然瓦岗军地盘广阔、兵力众多,但一直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心城市,这让李密的内心十分不安。如今,洛阳朝廷抛出了招安的橄榄枝,还许以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等高位,甚至暗示只要他打败宇文化及,就会招他入朝辅政,授予全部军事大权。李密权衡再三,觉得这是一个和平解决洛阳问题的好机会,而且他也有阻击宇文化及的需求,于是便欣然接受了招安。
李密接受招安后,立刻写了一道奏表,向洛阳朝廷表达了自己的忠诚,还把此前俘虏的几个宇文化及的同党送到了洛阳。随后,他便率领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骁果军在淇水两岸摆开了战场。这一战,打得昏天黑地,双方都拼尽了全力。
李密深知宇文化及军粮将尽,便使出计谋,假意与宇文化及和谈,并许诺借粮给他。宇文化及信以为真,大喜过望,允许部队放开吃喝。然而,李密的计划却因部下的叛变而泄露。宇文化及得知真相后,恼羞成怒,他知道军粮已无法支持,索性孤注一掷,全军向李密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