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苏烈出世,拜三原李靖为师(1 / 2)

词曰:《苏幕遮》

烟火起,市难休。谁人忆寒钩?将军征尘袖。轮台铁马震胡丘,跃在金城,又几度春秋?

南凭舟,北策马,山河多兜鍪。滚滚江河依如旧,但问英雄,尽在无言中。

话说这天下悠悠数载,人王帝主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有像黄帝那般,合符万邦,通晓阴阳天地,功绩斐然,为华夏文明奠定根基,其德其智,被后世代代传颂,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人文初祖;帝禹蹶洪御蛮,以坚毅不拔之精神,疏导洪水,划定九州,开启夏朝盛世,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其治水功绩,堪称千古佳话;秦始皇帝更是以横扫六国之雄姿,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谋略,让后人惊叹不已;而汉光武帝刘秀,在汉室倾颓之际,力挽狂澜,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中兴大业,延续了汉室的辉煌,续写天策之数,重振大汉雄风。

然而,“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即便英明神武如上述诸位帝王,若没有贤臣良将的辅佐,想要成就一番丰功伟绩,也不过是一场遥不可及的空梦。故而,历史的舞台上,从来不缺大鸿、伊尹这样以文治国、安邦定策的贤相,亦不乏姜尚、邓禹这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名将。他们凭借自身所学,“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同时,世间也有许多豪杰饱学之士,空有一身本领,却因没有伯乐赏识,没有明主重用,更缺乏功成名就的运气,只能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沉寂,空叹怀才不遇。

且说这历朝历代兴衰交替,犹如滚滚车轮,永不停歇。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周朝之后秦朝崛起,秦始皇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秦朝仅存十五年便二世而亡。随后大汉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历经二百年的繁荣昌盛,却遭遇贼莽篡汉的危机。在这关键时刻,光武帝刘秀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实现汉室中兴。又过二百年,天下大乱,三国分立,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三国之后,晋朝短暂统一,但仅数十年光景,便在五胡的冲击下风雨飘摇。这五胡,北有匈奴、西有氐、南有羌、东有羯,中归鲜卑,他们趁晋室衰微,纷纷入主中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史称“五胡乱华”。这场混乱持续了五百余年,给华夏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鲜卑宇文氏脱颖而出,效仿汉制,称皇帝,建国号为“周”,后世称之为“北周”。自拓跋魏开始,历经数代更迭,到宇文周结束,这一时期被称为“北朝”。北周历经二十四年后,隋朝取而代之。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雄才大略,积极整军备战,最终挥师南下,平定陈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乱世,华夏大地再次迎来统一。

话说在江北之地,有一位神秘的术士,此人精通相面之术,能窥探人的命运轨迹。一日,他云游至一户人家门前。这户人家的主人心地善良,见术士风尘仆仆,便热情地将他请入家中。主人好奇地询问术士的来历,术士却神秘一笑,说道:“不敢如实相告,怕哪日你们富贵了,我因泄露天机,遭受‘五弊三缺’之害。”

主人越发好奇,追问道:“还请先生明示,何为‘五弊三缺’?”

术士神色凝重,缓缓说道:“所谓‘五弊’,即鳏、寡、孤、独、残。‘鳏’指丧妻之男子,从此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徘徊;‘寡’乃丧夫之女子,余生只剩红尘孤影相伴;‘孤’为年少便失去双亲之人,从小便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独’是指一生都没有子嗣的人,年老之后无人承欢膝下;‘残’则是身体遭受损伤,落下残疾之人。而‘三缺’,便是福、寿、禄。福者,福气也,关乎一生的幸福安康;寿者,寿命长短,决定人生的长度;禄者,俸禄官运,象征着仕途与财富。各位看官,或许对这些字的含义有些不太理解,觉得佶屈聱牙,今日我便解释一番,也好让大家明白。”

主人听完,沉思良久,心中暗自惊叹。术士见状,又说道:“但贵公与我有缘,且对我如此厚待,今日便免费为您相上一面,权当是报答您的恩情。”

主人虽对相面之说半信半疑,但也不好拒绝,便恭敬地端坐一旁,任由术士观察。术士围绕主人踱步数圈,上下打量,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人的灵魂。观察良久后,术士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公之相貌,非比寻常,有通天彻地之相,且子孙后代中必有武德出众之人。我言尽于此,就此与公作别。”说罢,术士转身离去,只留下主人愣在原地,心中既疑惑又有些许期待,只当这是术士的一番客套话,并未放在心上。殊不知,这一相,竟预言了一位日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诞生,此人正是那能撑起天地的“擎天白玉柱”,能驾驭沧海的“驾海紫金梁”,当真应了那句“后生勇士,挽弓南北射斗墟;虎胆元帅,跃马东西开乾坤”。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间到了隋开皇十一年。在冀州信都郡武邑县,有一户声名显赫的苏姓大户人家,苏府上下一片忙碌,正迎来一件天大的喜事。究竟是什么喜事呢?原来是信都郡大帅苏邕的夫人即将临盆。产房外,丫鬟和老妈子们端着一盆盆热气腾腾的热水,进进出出,脚步匆忙。苏邕大帅在产房外来回踱步,急得双手不停地搓动,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期待。

就在这时,苏府大总管苏忠神色匆匆地从外面走进来,向苏邕禀报:“老爷,门外来了三个人,说要见您。”

苏邕微微皱眉,疑惑地问道:“是何人要见我?可问清楚了?”

苏忠摇了摇头,回道:“那三个人只说您见到他们就知道了,并未透露姓名。”

苏邕心中虽感蹊跷,但此时也无暇多想,只道:“待我亲自去迎接。”说罢,大步向府门走去。

中门缓缓打开,苏邕迎出大门,只见门前站着三个人,两男一女。仔细打量这三人,个个气质不凡。头前的是一位出家道人,身高九尺,身材挺拔如松。他面白如玉,犹如羊脂美玉般温润,剑眉斜插入鬓,虎目炯炯有神,齿白唇红,三绺短墨髯随风飘动,更增添了几分仙风道骨。身着月白色缎子剑袖,外披一件月白色缎子大敞,腰间系着一条水火丝绦,脚蹬一双厚底快靴,整个人显得飘逸出尘,超凡脱俗。

中间的那位身高过丈,身材魁梧壮硕。一张红脸犹如熟透的红枣,浓眉大眼,双眸圆睁,眼神中透露出一股豪爽之气。四字阔口,给人一种刚毅果断的感觉。海下一部浓密的裘髯,随风舞动,尽显豪迈。身穿酱红色衣服,外披一件酱红色大敞,腰间挎着一口红毛宝刀,刀身寒光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不凡经历。

后面的是一位出家女道士,容貌绝美,令人惊艳。面如浮粉,白皙娇嫩,如同春日里盛开的桃花。柳眉弯弯,恰似一弯新月,杏核眼明亮动人,略带一丝吊眼梢,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灵动。悬胆鼻子小巧玲珑,樱桃小口不点而朱。身穿大红的八卦仙衣,衣袂飘飘,周身散发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身前身后百步之内,都仿佛笼罩在她的威严之下。

苏邕一看,顿时喜出望外,脸上的焦急之色一扫而空,大声说道:“贤弟贤妹,今日是什么香风把你们吹到我这里来了?快,快往里请!”

原来,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本套书中赫赫有名的五大武术高手之一的前三位——风尘三侠,且他们是亲师兄弟,都出自同一个师父门下。头前这位帅气的道人正是大爷三原李靖,字药师,他精通兵法谋略,武艺高强,在江湖上声名远扬;中间红脸的是二爷大盘飞行侠裘髯客张炳,字宗千,为人豪爽仗义,刀法出神入化,令敌人闻风丧胆;后面的女道士则是红佛女张初尘,她不仅武艺精湛,还聪慧过人,在江湖中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苏大帅热情地将三人迎进客厅,分宾主落座后,连忙吩咐家人看茶。大爷李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开口问道:“大哥,看您府上今日如此热闹,可是有什么喜事?”

苏邕满脸笑意,毫不隐瞒地回道:“不瞒三位贤弟,今天愚兄我就要当爹了!哈哈,正等着产房里的消息呢。”

三位老侠一听,纷纷起身,拱手恭喜道:“恭喜大哥喜得贵子,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

苏邕连忙摆手,笑着说道:“同喜同喜!大家都别客气。”

李大侠略作思索,接着说道:“大哥,若是您生的是儿子,小弟愿收他为徒,传授他一身本领;若是女儿,便拜三弟为师,三弟定能将她培养成巾帼英雄。”

苏邕一听,心中大喜,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他深知三位贤弟的本领,若能得到他们的教导,自己的孩子将来必定前途无量。正说着,只见一位老妈子满脸笑容地从产房里走出来,来到苏邕面前,笑着说道:“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夫人生了一个十斤重的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苏邕一听,高兴得从座位上猛地站起来,激动地说道:“三位贤弟,要不要随为兄去看看我这宝贝儿子?”

“小弟正有此意。”三位老侠齐声应道。

于是,四个人一同来到产房。产房里,十几位丫鬟和老妈子正忙碌着。一位老妈子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少爷,苏邕的夫人则虚弱地躺在床上,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妈子见老爷进来,连忙将孩子抱到苏邕面前,说道:“老爷,您快看看,小少爷长得多俊啊!”

苏邕接过儿子,仔细端详,只见这孩子白胖白胖的,脸蛋红扑扑的,犹如熟透的苹果。一双大眼睛明亮而清澈,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小嘴巴一张一合,似乎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可爱至极。苏邕越看越喜欢,心中满是为人父的喜悦与自豪。

苏邕略作思索,为这孩子取名为苏烈。取完名后,他转过身,将孩子递给李药师看,说道:“贤弟,你看看这名字如何?”

大爷李靖接过孩子,看着怀中的小苏烈,脸上也露出了喜爱的笑容。他沉思片刻,说道:“大哥,这名字不错。我再送烈儿一个字,就叫定方吧。希望他日后能平定四方,成就一番大业。”

苏邕一听,拍手叫好:“好字,好字啊!定方,这名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时光匆匆,有说则长,无说则短。转眼间,小苏烈过了百日,又到了蹒跚学步的年纪。岁月如梭,一晃小苏烈就到了三岁。这一天,三原李靖再次来到苏府。见到大哥苏邕后,李靖开门见山地说道:“大哥,还记得三年前小弟和您说的那件事儿么?如今定方已经三岁了,我今日便是来接他上山学艺的。”

苏邕连忙点头,说道:“记得,记得!贤弟,你打算什么时候带定方上山?”

李靖说道:“三天后,我便带烈儿走。这三天时间,大哥也好和孩子好好相处,交代交代。”

苏邕心中虽有不舍,但也知道这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便点头答应了。

三天后,李靖带着苏定方离开了苏府,踏上了前往三原县的路途。暂且按下苏府之事不表,单说大爷李靖带着小苏烈回到陕西三原县后,便开始悉心教导他武艺和兵书战策。在李靖的悉心指导下,苏定方学习攻杀战守之法,钻研排兵布阵之妙,了解斗引埋伏之巧。苏定方从小就聪明伶俐,天赋异禀,对所学的知识一教就会,一学就通,而且举一反三,常常能将一招变化为三招,令师父李靖赞叹不已。

李靖见苏定方如此聪慧,且勤奋好学,便倾尽全力,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不仅如此,李靖还传授给苏烈一把方天画戟,这把戟造型精美,刃如霜雪,锋利无比。苏烈得到这把方天画戟后,如获至宝,从此便在方天戟上下足了功夫。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苏定方每天都刻苦练习,从不间断。

年复一年,时光飞逝,转眼间苏定方已经十岁了。此时的他,个头也长了不少,身高达到了九尺。经过这七年的刻苦学习,苏定方所学的本领比一般人学一辈子还要扎实。这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李靖这位名师的教导下,苏定方不仅在武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在文韬方面也有了深厚的造诣。他精通子牙六韬、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等等诸多兵书,对其中的谋略和智慧领悟得十分透彻。这也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立下赫赫战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不然后文书中,苏烈怎能平这个灭那个,没有真才实学是绝对做不到的。

苏定方在跟随李靖学习武艺和兵法的同时,也不忘向二位师叔请教。在二爷裘髯客张炳和红佛女张初尘的悉心指导下,苏烈将那画杆戟练得越发出神入化,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巨大的威力,令人防不胜防。李老侠见苏定方进步如此之快,心中十分欣慰。为了让苏定方在战场上能够如虎添翼,他特意在西域寻来了一匹宝马良驹,这匹马名叫赛龙雀照夜玉狮子白龙驹。此马浑身雪白,一根杂毛都没有,犹如白缎子一般光滑闪亮。它踢至背高八尺,头至尾长丈二,身形矫健,肌肉发达。大蹄板儿坚实有力,竹签子耳朵高高竖起,仿佛时刻在聆听着周围的动静。蛤蟆眼又大又圆,目光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势。

在李靖和二位师叔的悉心教导下,苏定方可谓是弓刀石马步剑样样精通,无一不会。他的八八六十四路天罡戟使得出神入化,每一次舞动,都仿佛有一条银龙在空中飞舞,寒光闪烁,令人眼花缭乱。镇天弓、穿云箭在他手中更是威力无穷,百步穿杨,箭无虚发。在这套书中,有两位神箭手最为出名,一位是苏定方,另一位便是薛礼,字仁贵。这二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是师兄弟兼忘年之交,他们在日后的战场上,都将凭借自己的本领,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大爷李靖这辈子正式收了三个弟子,此外还收了罗干为记名徒弟,也就是非正式的徒弟。大徒弟徐积,字懋功,此人足智多谋,深通兵法,后来被唐天子赐姓李。在唐末五代时期,南唐国便是他的后世子孙所创。二徒弟便是苏烈,字定方,他武艺精湛,谋略过人,在隋唐时期的战场上大放异彩。三徒弟薛礼,字仁贵,也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其“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此外,李靖还收了侯君集、秦叔宝、尉迟恭、程知节等等人为记名徒弟,这些人在后来的历史中,也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就到了苏定方十五岁。这一天,老侠客李靖把苏烈叫到跟前,神色凝重地问道:“定方啊,你来到为师这里已经有多少年了?”

苏烈恭敬地答道:“回师父的话,徒儿三岁上山,至今已有一十二年,今年徒儿一十五岁了。”

“嗯,定方啊,”李靖微微点头,说道,“如今你也已经学有所成,是时候下山去了。去建功立业,去帮助你的父亲镇守信都关(郡),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