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兰和宋老头一下午都是懵的,夫妻两人没见过这种场面。
这咋说?
回去人家问你家两个孩子入学了吗,他们说入了,入的是初中?
此时听到沈复华说的话,夫妻两个对视一眼,张翠兰说:“校长同志,咱们能先回去商量商量吗?”
沈复华表示理解:“可以。那两个孩子就跟着宋华清入学初二。”
“她们的学籍问题由我来帮忙解决。这一周可以来上课,也可以回家等消息。”
“稍后我会将这一件事上报教育部门,也许你们还要进行一场更加严格的考试才能正式入学。”
一直到和梨花、梅花告别,拉着两个孩子回家,回家的路上,老两口才恍恍惚惚地商量起来:“那住学校还是住外头?”
“县城的房子多少钱啊?”
“不知道,英飞上回不是说省城的房子一个月租金五块钱?”
“住外头的话是不是咱俩还得有一个在县城里陪着?”
“那有点麻烦,要不还是……”
“爷!奶!”桃桃一蹦三尺高,发表观点:“桃桃想住外边!”
宋老头很犹豫:“晚上放学多危险啊。”
“爷,县城初中旁边就是派出所。”桃桃说:“我们在那周围租房子不就好啦?再说了,到时候就是我俩和大姐二姐一起住在外边。”
宋老头想了又想,还是觉得不太行。
但是桃桃又非常想住在校外。
她可以接受和姐姐们睡一个炕头,却绝不喜欢与别的学生同住一个宿舍。
那宿舍条件可不好,都是大通铺,一个宿舍能住十几个学生呢。
桃桃不乐意。
宋家人都知道,桃桃大多数时候都很好说话,但一旦碰上她坚持的事情,那无论是谁来都改变不了她的想法。
回去以后张翠兰在屋里翻翻找找,从各个角落里找出好几个小木头盒子。
木头盒子打开,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钱票。
“咱们家存款还有七百三十一。”
张翠兰徐徐说。
存款主要来源还是吴英的赔偿。
因为家里孩子多,又不会特别亏待孩子。老两口每年挣的钱几乎和花销持平。
地里的活儿就他们两个干,虽然这两年好像越干越有劲,但是再能干,也最多拿一个满工分。
年底分配粮食的时候,本来全部分配成粗粮都不够吃。孩子们还不能顿顿吃粗粮,对肠胃和发育不好。得换一部分细粮,就更不够吃了。
都得掏钱再另外买一些。
老两口的积蓄也被花去了一些,再算上吴英的两次赔偿,攒下来七百多块。
其实这是一笔巨款,甚至能在县城买一个相当不错的好工作。
但只要一想孩子们未来逐渐长大,开销只会越来越大。万一他们老两口再有个病痛啥的,没个存款怎么扛过去?
姐妹四个都要念书,一直念下去,家里的钱只会是越来越少。
张翠兰说:“我是这么想的。孩子们现在直接上初中,那不就是省了小学五年三十块钱的学费,还有纸笔花用?”
“到时候咱们看看县城租院子一个月多少钱,要是在五块钱以下,租一座也不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