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知道是谁干的,他接下来的心态是否还能这般平静就不得而知了。
“做这件事的人,正是永乐皇帝。”
韩成神色平静地道出**。
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
这并非因为韩成惧怕朱棣会被责罚,他其实很希望看到朱棣受罚。
更期待着有了他们之间的赌约,待朱元璋惩罚朱棣之后,朱棣该如何应对自己。
又该如何解释这一切。
只是时运不佳,昨晚他睡得很迟,今日清晨又被朱标和朱棣这两个家伙吵醒,困意正浓。
在这种情形下,韩成实在懒得多说话。
在这种状况下,他自然不会自寻烦恼,主动将事情挑明。
只要朱元璋等人不问及永乐是谁,韩成绝不会主动开口说明。
韩成刚出口“永乐大帝”四字,便陡然察觉到不对劲。回想起昨晚初次见朱棣时,自己竟直呼其为永乐,当时朱棣满脸疑惑,若是此刻他追问起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韩成心乱如麻,恨不得立刻找到个地缝钻进去。他默默祈祷朱棣莫要记得那声“永乐”,即便记着,也别在此刻发问。然而,朱棣的表情却出乎意料地怪异。一旁的朱元璋同样怔住,“永乐大帝”?这不是头一次听到了吗?韩成的意思是朱允炆将继位,作为朱标的儿子,他本就有足够威望,更不必说他具备挑战祖训的能力,这些行为的确配得上“永乐大帝”的名号。朱雄英在世时,朱元璋从未如此关注其他孙子。
圣孙朱允熥去世后,朱元璋的关注点渐渐转向了朱允炆。特别是回忆起昨晚中秋宴上允炆的表现,让他对这个孙子有了新的认可,甚至觉得他就是永乐大帝的化身。
不过,如果在以前,朱元璋得知朱允炆把他的家训不当回事,肯定会生气,甚至可能动手教训他。然而今日,韩成带来的关于倭国富庶的消息改变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反而认为允炆有胆识、有远见。
韩成并不太在意朱元璋的反应,他更关心朱棣的态度。表面上朱棣看似平静,但内心波澜起伏。看到朱棣陷入沉思的模样,韩成心中更加忐忑。
难道朱棣察觉到了什么?
“四哥,你看起来有心事?”朱标察觉到朱棣神色异样,便开口询问。
韩成的心悬到了嗓子眼。
完了!
彻底完了!
今夜别说补眠,恐怕整晚都别想合眼了!
“没什么,只是感觉这个名字很熟悉,好像在哪听到过,一时想不起来了。”
朱棣轻轻抓了抓脑袋,脸上露出几分迷茫与烦恼,缓缓开口道:
“竟然是这个缘由!”
朱标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觉得耳熟也合情合理,毕竟当年方腊在南方称帝时就曾用过永乐年号。
那时在大本堂读书,师父就提过此事。
后来再用永乐年号的后人,多少都有些荒废学问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朱棣顿时豁然开朗,心中的疑团烟消云散:“我说怎么听着如此熟悉呢!”
“你自己看看,再看看你大哥!
同样在大本堂上课,同一位师父教导,为何差别这么大?
你在学堂里该不会又在敷衍我吧?”
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怒气,似乎真想教训朱棣一顿。
朱棣连忙把脑袋缩回去,退后几步,堆起笑容说道:“父皇息怒,孩儿也不是一点都没记住。
只是记得不太真切了。
而且孩儿离开大本堂也有好些年头,这些年来大多是在军营里摸爬滚打,有些事记不全也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