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深知此次又是孙膑为齐军出谋划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欲望。他急于与孙膑一决高下,不顾太子申的劝阻,率领少量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料到庞涓会轻敌冒进,于是在撤退过程中,采用减灶之计。他让士兵们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又减为三万个。庞涓见齐军的灶越来越少,误以为齐军在撤退过程中大量逃亡,士气低落,便加快了追赶的速度。
当庞涓率军追到马陵时,夜幕降临。马陵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两旁树木丛生。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待庞涓率军进入埋伏圈后,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埋伏,自知已无路可逃,拔剑自刎。魏军失去主将,全线溃败,太子申被俘。
马陵之战,田忌再次与孙膑紧密合作,成功地运用谋略击败了魏国。这场战役让魏国的实力受到了沉重打击,齐国则威震诸侯,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田忌在两次重大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了齐国的英雄,也让他在齐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他与孙膑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成为了军事史上将帅和谐协作的典范,为后人所传颂。
第五节:功高遭忌起风波
马陵之战后,田忌和孙膑在齐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功高震主,田忌的卓越战功引起了齐国一些大臣的嫉妒和忌惮。他们担心田忌的势力过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齐王面前进谗言,诋毁田忌。
这些大臣向齐王进言说,田忌手握重兵,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恐怕有不臣之心。齐王听信了这些谗言,对田忌产生了猜忌。田忌察觉到了齐王态度的变化,心中感到十分无奈和悲愤。他深知自己一心为齐国效力,却遭到如此猜忌。
在这种情况下,孙膑曾劝田忌先发制人,以清君侧之名,除掉那些进谗言的大臣,稳固自己的地位。但田忌为人忠厚,不愿做出这种以下犯上的举动。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忠诚和行动来消除齐王的疑虑。
然而,齐王的猜忌并未因此消除。不久后,齐王借故剥夺了田忌的兵权,让他赋闲在家。田忌虽然心中郁闷,但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他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军队,回到家中,过上了平淡的生活。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如今却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这让许多人为之叹息。
第六节:晚年归齐留佳话
田忌被剥夺兵权后,离开齐国,前往楚国。楚国国君深知田忌的才能,对他礼遇有加,封给他土地,让他在楚国安享晚年。
在楚国的日子里,田忌虽然远离了齐国的政治纷争,但心中始终牵挂着齐国。他时常回忆起与孙膑一起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辉煌的战绩和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后来,齐宣王即位。齐宣王深知田忌的冤屈和他的军事才能,于是派人前往楚国,邀请田忌回国。田忌得知消息后,心中感慨万千。他怀着对齐国的思念和对新君的期望,决定回到齐国。
回到齐国后,齐宣王重新任命田忌为将军,让他继续为齐国效力。此时的田忌,虽然年事已高,但壮志未酬。他感激齐宣王的信任,再次投身到齐国的军事建设中。
田忌在晚年为齐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将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智慧传授给他们。他的一生,从赛场的智慧博弈,到战场的纵横捭阖,再到经历波折后的晚年归齐,充满了传奇色彩。田忌的故事,成为了齐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
金句分享:
“大王,邹大夫言重了。臣虽在战场上有些微功,但那是因为有大王英明领导将士们用命所致。若论学问和智慧,臣远不及邹大夫。邹大夫能言善辩、洞察秋毫,多次为国家化解外交危机,此乃臣辈所望尘莫及”:田忌在齐威王宴席上回应邹忌的推崇时所说,表达了田忌的谦逊,他将自己的战功归功于君主的领导和将士的努力,同时认可邹忌在学问和智慧方面的才能,体现了他对同僚的尊重以及不居功自傲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