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有条不紊但又有意外(2 / 2)

她可不想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家当,被水吞噬。

修大坝就得 用石头,用土,还要用人。

房家洼子人不缺,土缺,石头缺,毕竟隔壁村对田地和村地边界可是很敏感的。

这么多年,他们房家洼子一点隔壁村的便宜都占不到,由此可知,从别的村挖土来修大坝是不可能的事。

但大坝要修,那么就只能就近取山了。

开荒沿着山脚开,刘小冬也有挖山的意思。

最好是能把山炸开,巨石块炸成大石块,大石块再炸成小石头。

这样,修大坝的主体石头就有了。

而且修大坝不急在一时,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都可以,毕竟他们开荒的速度也不会快。

而且她不清楚房家洼子的人听不听她的安排。

她把这些想法跟四个长辈一字一句地说得清清楚楚,然后让她爷爷召集全村人的时候,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开荒和修大坝同时进行。

但是人不能白干,所以她打算先只开荒,沿着山脚那一块开,等到柿饼做成功卖出去家家户户得了银钱后,再说修大坝的事。

这样一来,大家跟着刘家能赚到钱,那么刘家说的话他们自然会多考虑几遍。

一步一步来,她刘小冬有自信带领房家洼子走出贫困。

老刘头说完,众人还在窃窃私语,有的听明白了,有的还在懵着。

他让刘树把刘小冬喊来,对众人说:“我家冬丫脑子灵活,让她来给你比划一下。”

然后刘小冬内心笑嘻嘻地就带大家出了屋子,在院子里拿着一根树枝画起了她的初级开荒区域图。

有了图,再加上刘小冬讲解的十分详细,众人立马就理解了。

于是众人热切的期盼着芦苇荡开荒的事,激动地当天就把自家先前开出来的地打理了出来。

然后这排沿着房家洼从山脚到大当河边自北向南蜿蜒着的新开工程,就这么停下来了。

房家洼子的人现在全都一窝蜂的扎到了石头山脚下割芦苇。

刘小冬看着众人干的热火朝天,心里得逞的“阴谋”越发“狂妄”。

她想用这些芦苇做纸,正瞅着找谁给他割芦苇呢,这不就来了嘛。

哈哈哈哈哈哈哈!!!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不到三天,从山脚往南往北的芦苇荡就被割出了三十亩地的面积。而且刘小路还在里面的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竹林,大约有个五分地的样子。

竹子的出现,给了刘小冬灵感,她决定要把这些竹子保护起来,看能不能养粗壮一些。

这群竹子被芦苇丛和山石围着,长得既矮又细,跟她这个九岁小黄毛丫头一样,看起来就营养不良。

然后刘小冬建议众人停止割芦苇,开始围梗,排水。

围田埂花去了近十天,田埂围好之后,各家晾晒的柿子已经差不多了,刘小冬又让老刘头,刘树和王冬麦教大家把晒好的柿子装起来,等着柿子捂出白霜,就可以吃了。

各家各户经过这段时间一起开荒的交情,现在做事讲究一个团结。

尤其是听到老刘家安排什么事,那做的一个比一个积极。

装好柿子,刘小麦建议各家把装进柿子的芦苇筐堆在院子里,排成排,排与排之间放根木头撑起来,再搭上一些干芦苇和稻草,仿成一个草堆,这样就可以了。

中间既留了通风通道,外头看上去又不引起怀疑,这样其他村的人见到了就不会好奇地问东问西了。

要说为啥不放自家屋里。

一是屋子太小,二是柿子太多。

刘家就算了,有刘小冬这个想赚钱的,柿子多可以理解,其他家柿子多纯粹是跟风不想吃亏,哪知道干着干着,就晒多了。

不过,多总比少好,到时候卖到钱的时候说不定还恨自己当初晒少了呢。

这一通忙完,进入了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各家各户都开始穿上芦花袄,脚上的草鞋也厚了起来。

刘小冬带着堂哥刘小夏,去看一个月前沤着准备做纸的芦苇。

刘小夏一扒开,刘小冬看着沤得发黑的芦苇碎,不嫌脏地用手抓了一把。

嗯,芦苇纤维完好,虽然看上去黑,但应该没失败。

草木灰还是可以的。

除了坑里有点微微发热没毛病。

刘小冬让刘小夏用棍子搅拌一下,见搅不动,遂放弃了。

再等等,等她爹把大铁锅买回来,再砌一个土灶,她就开动,准备做纸。

原先开荒地里的水已经排干,刘小冬观察后,准备让大家一起来挖芦苇根。

刘树一去喊人,各家便毫不犹豫地扛着锹去了。

开荒地里男人们忙的热火朝天,刘小冬围着自家正在修的灶台仔细的看。

她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修这种老式灶台。

家里屋子太小,厨房是修不下第二台灶了,于是刘树打算拿出几根存着的木头在房子西边搭了一个草棚,跟厨房挨着。

不过得等灶台修好再搭。

修灶台老刘头就可以轻松搞定,他堆土坯,糊泥浆,确定大小,然后就砌了起来。

灶台搭完,只花了三天时间。

然后挖芦苇根的刘树回来搭草棚,一天就搭好了。

而且这个草棚按照刘小冬的意思特意搭得特别大,准备以后好在里面做卫生纸。

草棚砌了个半人高的墙,上面刘小冬使唤刘小夏和刘小秋帮他用麻绳和细竹竿编了一个大竹排,挂在草棚上。白天干活的时候拿掉,草棚就会有足够的采光,晚上再挂起来,就把草棚关了起来。

老刘头又帮刘小冬箍了一个能躺进她一个九岁女娃的大木盆。

刘小冬家做纸需要用到的工具准备得差不多了,便去山上找纸药。

现在是冬季,树叶基本都落光了叶子,光秃秃地不仔细分辨都看不出谁是谁。

但每一个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叫不出来没关系,只要看到两个长得不一样就可以了。

刘小冬心里没底,据她观察,这里的冬天还是挺冷的,光看树叶掉成秃头就知道是靠近北方,或者是在中部地区。

虽然这条时间线里的星球她不知道叫什么,但能住人,且一应农作物跟她生长的地球很像,那她就姑且代入自己所在的地球好了。

她想找杨桃或山胡椒叶,槿叶也可以,但恐怕这里的气候和季节都不合适。

刘小秋拉着刘小月,走在前头,刘小冬跟在后面。

由于前段时间房家洼的人都来山上摘柿子,现在上山的路已经非常好走了,山脚到山腰部位的低矮树木和缠绕的藤蔓全都被砍得干干净净。

今天她们几个不去柿子林那边,而是去山的东边,那边是她们极少踏足的区域。

刘小秋打头阵,拿着砍刀边走边看路旁伸出来的挡路树枝,

刘小冬就拉着刘小月跟在后面走走看看,希望发现些什么。

三个人忙活了大半天,才走出二十多米。

这里面因为常年无人进出,地上堆满了落叶,树枝也是长得乱七八糟。

刘小冬发现不远处有几棵松树,还有两棵大榆树。

她心想,实在不行,用榆树皮泡水也能替代纸药。反正是做卫生纸,她的要求又不高。

眼见时间还早,她们打算再往里看看。

几个人弯着腰躲着树枝,踩着松软的落叶地,往深处走。

刘夏秋一路用看到再醒目的树上做记号,防止几个人迷路。

刘小冬看到后惊觉自己一个大人的警惕性竟然还不如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不一会儿,刘小月大叫着喊道说有绿色的树。

刘小冬转头往那边看,几个人走近观察起来。

刘小月:“这都冬天了,这树叶子竟然还没有落完,好奇怪呀。”

刘小秋摘下一枝,凑到鼻子下面闻了闻,闻不出什么名堂来,就又递给刘小冬。

刘小冬撅着嘴使劲闻了闻,又撕烂一片叶子仔细闻了下。

嗯?怎么闻着像茶叶?

刘小秋:“茶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