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是东土尘世中的过客,如今成了菩提道上的修行之人。手中拿着杨枝站在净土前,回想起往事,才明白这都是前世的缘分。
话说当年唐太祖李渊,承接隋朝天下,在陕西长安建都,颁布全新的法令。依靠次子李世民,扫平七十二处战乱势力,收服一十八处少数民族部落,改国号为武德。他设立文学馆,延揽十八学士;建造凌烟阁,绘制二十三位功臣画像;任用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贤才治理天下。贞观、治平、开元这些年间,都是天下大治的盛世。然而到了唐玄宗末年,因宠信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奸臣,引发了安禄山之乱。后来虽然叛乱被平定,但外部有藩镇割据,内部有宦官专权,君子被迫隐退,小人纷纷得势,直到唐朝灭亡,始终没能迎来太平。
在洛阳,有个名叫李源,字子澄的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腹中记诵了海量书籍,胸中藏有千年历史。因看到朝廷政治混乱,便辞官隐居,与当地慧林寺的首僧圆泽结为好友,二人交往十分密切。圆泽诗名传遍洛阳,德行高尚,他本是宿世古佛转世,当时的豪杰之士都对他敬仰有加。他常与李源一同游山玩水,凭吊古迹,寻幽探胜,在清风明月下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诗文。
有一天,两人相约一同乘船前往瞿塘三峡,游览天开图画寺。李源带着一个仆人,圆泽带着一名弟子,四人一同出发。不到半个月,就抵达了三峡。船靠岸后,众人整理好衣服上了岸。这时,他们看到一位约三十岁的妇人,穿着旧衣,里面是锦制的内衣,她已有身孕,背着瓦罐来汲取清泉。圆泽一见,神色变得悲伤,指着妇人对李源说:“这个孕妇就是我转世托身之处,明天一早我就要离开了。”李源惊讶地问:“师父这话是什么意思?”圆泽回答:“我即将圆寂,到时候自然会告诉你缘由。”
四人进入寺庙,寺中僧人热情迎接。喝过茶后,圆泽向大家详细说明了情况,众人听后都感到十分惊异。圆泽沐浴更衣,向弟子交代好后事,便与李源诀别。他说:“我如今有幸活到四十岁,与你相交甚密。如今大限已至,不得不分别。三天后,希望你能到那妇人家中探望,那就是我转世之处。孩子出生第三天会举行洗浴仪式,你去时若孩子对你一笑,就证明是我。而我也会在当晚离世。十二年后,我们在杭州天竺寺相见。”说完,他拿起纸笔写下《辞世颂》:“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诗酒乐心胸。今朝别却故人去,日后相逢下竺峰。咦!幻身复入红尘内,赢得君家再与逢。”
写完颂词,圆泽盘腿而坐,就此圆寂。寺中僧众准备好衣龛,将他的遗体送入后山岩中,并请本寺的月峰长老主持火化仪式。僧众诵完经后,月峰长老坐在轿上,手持火把,行过礼后念道:“三教从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恭惟圆寂圆泽禅师堂头大和尚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阳。自入空门,心无挂碍。酒吞江海,诗泣鬼神。惟思玩水寻山,不厌粗衣藜食。交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峡。因见孕妇而负罂,乃思托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见,重会今日交契。如今送入离宫,听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
念完颂词,开始火化,只见火中一道青烟直上云端,烟中显现出圆泽的全身法相,他双手合十,向空中离去。不久,舍利如雨般落下。僧众将他的遗骨收入塔中,李源悲痛万分。
首僧挽留李源在寺中住了几天。到了第三天,李源来到寺前向当地居民打听。离寺不到半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三天前生下一个儿子。今天正是孩子出生第三天,在家举行洗浴仪式。李源恳求见孩子一面,起初对方不答应。李源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并送上财物,主人才让他进入中堂。妇人正抱着孩子洗浴,小儿看到李源,果然露出笑容,李源大喜,随后返回。当晚,小儿便离世了。之后,李源告别长老,返回家中。
时光流逝,转眼间十二年过去了。此时已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僖宗乾符三年,黄巢发动叛乱,天下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皇帝逃往蜀地,民房和宫殿都被战火焚毁,一片狼藉。幸好晋王李克用起兵消灭了黄巢,僖宗得以返回旧都,天下渐渐安定,道路也重新畅通。
李源因经商来到江浙一带的杭州。当时正值清明,西湖景色宜人,北山游人如织。李源想起十二年前圆泽所说的“在下天竺寺相会”,便随着人群漫步前行。只见两山之间夹着河流,清澈的溪水十分可爱,李源一路欣赏,兴致盎然。不知不觉间,他走进下竺寺西廊,观赏葛洪炼丹井。又转到寺后,看到一块大石临近溪流,泉水在旁边流淌。李源心中十分欢喜,便坐下休息片刻。
忽然,他听到河对岸传来歌声,只见一个约十二三岁的牧童,骑在牛背上,隔着河水高声歌唱。李源感到十分惊异,侧耳倾听,牧童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当时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唱完,牧童远远地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李源想过河询问,但无法过去。只见牧童穿过柳树林,消失不见了。李源惆怅不已,在石头上坐了很久。他向寺中僧人打听,僧人告诉他:“这是葛稚川石。”
李源仔细琢磨歌词,发现这些话与十二年前圆泽的言语,以及月峰长老火化时所说的内容相呼应,至此才明白,在下竺寺的相遇,恰好印证了“三生之约”。他四处打听牧童的住处,却无人知晓,只好满怀失落地返回。后来,人们把李源所坐的葛稚川石称为“三生石”,直到现在,这个古迹依然存在。瞿宗吉为此写诗道:“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王元瀚也有诗写道:“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后孰能论?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个故事,叫做“三生相会”。接下来,再讲一个两世相逢的故事,名为《明悟禅师赶五戒》,也有人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在大宋英宗治平年间,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有一座南山净慈孝光禅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古刹。寺中有两位得道高僧,是师兄弟关系,一位叫五戒禅师,一位叫明悟禅师。五戒禅师三十一岁,容貌奇特,左眼失明,身高不足五尺,祖籍西京洛阳。他自幼聪慧,下笔成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年后出家,对禅宗佛法领悟深刻,四处参禅访道。他俗姓金,法名五戒。那么,什么是“五戒”呢?第一戒是不杀生;第二戒是不偷盗;第三戒是不沉溺于声色;第四戒是不饮酒吃肉;第五戒是不妄言说谎。这就是所谓的“五戒”。
有一天,五戒禅师云游到这座寺庙,拜访大行禅师。大行禅师见他佛法造诣深厚,便把他留在寺中,收为得意弟子。没过几年,大行禅师圆寂,寺中僧众推举五戒禅师担任住持,他每天潜心打坐参禅。另一位明悟禅师,二十九岁,生得头圆耳大,面容宽阔,口型方正,眉清目秀,精神矍铄,身高七尺,样貌如同罗汉一般。他祖籍河南太原府,俗姓王,自幼聪明,文笔流畅,同样四处参禅访道,出家于当地的沙陀寺,法名明悟。后来,他也云游到宁海军,到净慈寺拜访五戒禅师。五戒禅师见他聪慧过人,便把他留在寺中,作为师弟。两人关系亲密,情同手足。每当讲经说法时,二人就一同登上法座,宣讲佛教教义,这里暂且不表。
在冬去春来的时节,天气格外寒冷,天空阴云密布,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整整两天。到了第三天,雪停天晴。清晨,五戒禅师坐在方丈室的禅椅上,隐隐约约听到远处传来小孩儿的啼哭声。他叫来身边最信任的道人清一,吩咐道:“你去山门外四处看看,有什么情况回来告诉我。”清一回应说:“长老,连着下了两天雪,今天才放晴,估计不会有什么事。”但长老坚持道:“你快去查看,回来如实禀报。”清一无奈,只好前往山门。
那时天还没亮,山门也没开。清一叫门公打开山门,往外一看,顿时大吃一惊,感叹道:“善哉,善哉!”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日日行善事,时时存善念,只要坚持做公平正义的事,不必担忧未来的结果。
清一见山门外松树根旁的雪地上,有一块破草席,上面放着一个小孩儿,他自言自语道:“可怜啊,可怜!是哪家狠心人把孩子扔在这儿?这么冷的天,没人管的话,不是冻死也要饿死了。”他走近仔细一看,发现是个五六个月大的女婴,身上裹着破旧的僧袍,怀里还揣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出生的年、月、日、时辰。清一没把这事说出去,心里想着:“古人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急忙跑回方丈室,向长老禀报:“不知道是哪家,把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女婴,用破衣服包着,扔在山门外松树根那儿。这么冷的天,又没什么人路过,我们能不能行行好,救救这孩子?”
长老听后说:“善哉,善哉!清一,难得你有这份善心。你现在把孩子抱回房间,早晚喂些粥饭,等她长大些,送给合适的人家,救她一条性命,这可比出家做功德还强。”清一赶忙出去,把女婴抱回方丈室给长老看。长老说:“清一,把那张纸条给我瞧瞧。”清一递了过去,长老一看,上面写着:“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生,小名红莲。”长老叮嘱清一:“好好抱回房里养着,等她长到五七岁,找户好人家送出去,也算是件大好事。”
清一按照长老的吩咐,把红莲抱到千佛殿后面一间三间四椽的平房里,生起火,把她放在火囤边取暖,喂她喝粥。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红莲被藏在空房里,无人知晓,时间久了,连长老也渐渐忘了这件事。不知不觉,红莲已经十岁了。清一见她生得清秀伶俐,做事机灵,就一直把她藏在房里,进出都仔细锁门,十分谨慎小心。
时光飞逝,转眼间,红莲已经十六岁了,清一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虽然是个姑娘,但她一直穿着男子的衣服鞋袜,头发前齐眉毛,后齐脖子,看起来就像个小和尚。她在房里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缝补针线样样在行。清一心想,等找到合适的女婿,就能靠他们养老送终了。
有一年六月,天气炎热,五戒禅师忽然想起十几年前收养红莲的事。他洗完澡,吃过晚饭,就往千佛阁后面走去。清一见了,忙说:“长老慢走。”长老问:“我问你,当年抱回来的红莲,现在在哪里?”清一不敢隐瞒,带着长老来到房间。长老一见到红莲,顿时惊呆了,就像头顶被劈开,一桶冰水浇下来,整个人都懵了。
长老看着红莲,心中突然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脸上露出笑意,说:“清一,你今晚把红莲送到我卧房来,千万别耽误。你要是照做,我一定好好提拔你。这件事千万不能外传,就当她是个小和尚,别让人看出她是女子。”清一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十分纠结:“不依长老的话,实在为难;可依了他,今晚把红莲送过去,肯定会毁了她,这可怎么办才好?”
长老见清一犹豫,便说:“清一,你锁好房门,跟我到我房里来。”清一跟着长老进了房间,长老从衣箱里拿出十两银子,递给清一,说:“你先拿着这些钱用,我明天给你弄张度牒,收你做徒弟,你觉得怎么样?”清一说:“多谢长老抬举。”只好收下银子,告别长老,回到自己房间。他小声对红莲说:“孩子,刚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了你很喜欢。等夜深了,我送你去伺候长老。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别出岔子。”红莲听父亲这么说,就点头答应了。
到了晚上,父女俩吃过晚饭。大约二更时分,清一带着红莲来到长老房间,一路上畅通无阻。原来长老事先吩咐身边两个行者:“我要出去乘凉散步,门窗先别关。”所以他们很顺利就进了屋。长老在房里等着清一送红莲来,等到二更,见清一把“小和尚”带来了,便将人迎进房,对清一说:“你明天这个时候来接她回房。”清一便回去了。
长老关上门,熄灭琉璃灯,拉着红莲的手走到床前。接下来,长老做出了违背佛门戒律的事 。到了五更,天快亮的时候,长老想着怎么把红莲藏在房里。房中有一口大衣橱,长老打开锁,把里面的东西收拾出来,让红莲坐在里面,嘱咐道:“饭食我会给你送来,你安心待着。”红莲年纪小,初次经历这些,心里也有些懵懂,就躲在衣橱里,长老把橱门锁好。
过了一会儿,长老上殿诵完经,回到房间,打开橱门放出红莲,给她食物吃,又放了些果子在橱里,像之前一样锁好。晚上,清一来把红莲接回了自己房间。
当晚,明悟禅师在禅椅上入定后醒来,凭借他的慧眼,立刻察觉五戒禅师动了邪念,犯了色戒,多年的修行就此付诸东流。明悟禅师心想:“我得劝劝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但他没有声张。
第二天,正值六月底,寺门外的撇骨池里,红的、白的莲花盛开。明悟长老让行者摘了一朵白莲花,拿回自己房间,插在花瓶里,又让道人准备了一杯清茶。然后,他让行者去请五戒禅师,说:“我请师兄来赏莲花、吟诗聊天。”
没过多久,五戒禅师应邀前来。两位长老坐下后,明悟禅师说:“师兄,今日见莲花盛开,景色宜人,我摘了一朵插在瓶中,特请师兄一起吟诗闲谈。”五戒禅师说:“多谢师弟美意。”行者端上茶,喝过茶后,明悟禅师说:“行者,取笔墨纸砚来。”行者取来后,五戒禅师问:“以什么为题目?”明悟禅师说:“就以莲花为题吧。”五戒禅师拿起笔,写下四句诗:“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正芳。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