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一心只想与何足道撇清关系,只因她心中一直藏着杨过,除了杨过,她确实对其他人毫无心思。
当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此时,杨浩正与郭靖、黄蓉、马钰道长等人一一话别,而后带着儿子杨逍,乘坐马车,朝着中都城而去。
五日后,杨浩与太子杨逍回到中都皇宫,皇后李莫愁及诸位贵妃听闻皇帝杨浩此次荣登天下第一的称号,皆欢喜万分,纷纷前来祝贺。
杨浩也是龙颜大悦,如今大宋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而自己又如愿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心中畅快无比。
他暗自思量,日后定要多抽些时间陪伴几位夫人。
至于朝堂之事,杨浩渐渐交由丞相陆秀夫与文天祥二人辅佐皇太子杨逍打理,以此为杨潇日后登基做准备。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一日早朝之后杨浩更衣之时突然对着铜镜,仔细端详自己。
感觉自己日渐年老,不知何时起头发已经花白。心中不禁涌起些许担忧与恐慌。
毕竟生老病死,乃世间不变的真理,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想着自己如今贵为皇帝,妻妾成群,子孙满堂,却终有一日会老去,心中难免有些黯然神伤。
久而久之,这份担忧便化作了焦虑。
这一日,杨浩的焦虑被一旁细心的太监理公公瞧出。
李公公一向对皇上杨浩观察入微,许多细微的情绪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此刻,见皇上整日愁眉不展,他关切地问道:
“皇上,老奴见您近日一直愁眉不展,莫非是有什么心事?”
杨浩瞧着眼前的李公公,长叹一口气,说道:
“李公公所言极是。自从华山论剑赢得天下第一之后,朕便觉得人生似乎没了新的追求。
如今朕年事渐高,每每想到终有一日会离开人世,不能陪伴在六位夫人和孩子们身边,心中便一阵酸楚。”
李公公听皇上杨浩如此说,赶忙恭敬地回应道:
“皇上所言极是,生老病死,确实非人力所能改变。不过皇上也不必过于焦虑,老奴听闻,世间有奇人,或许能寻得长寿之道。”
杨浩听后,心中一惊,他素闻古人擅长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当年秦始皇便曾派五百童男童女东渡瀛洲,求取长生不老药。
自己身为君王,虽不会如秦始皇那般大费周章,但若是能通过一些养生之法,延长寿命,倒也值得一试。
想到此处,他顿时来了兴趣,忙向李公公问道:
“李公公,你且细细说来,如何才能实现长生之法?”
李公公赶忙回道:
“皇上,民间有些修仙修道之人,据说通过修仙修道之法,可活到百岁之余,且身强体健。
皇上不妨派人将这些人请进宫来,一同探讨,或许便能得知长寿之法。”
杨浩一听,犹如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
“对呀,朕怎么就没想到呢?找一些百岁以上的修仙修道之人进宫,让他们将长生之道传授于朕,那岂不是妙哉。”
想到自己若能活到百岁以上,如今自己六十六岁,尚可再活四五十年,杨浩不禁心花怒放。
当即,他对李公公说道:
“李公公,你当真是朕的心腹,多谢你的提议,朕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二日早朝,中都皇宫的太和殿内烛火通明。
皇帝杨浩身着龙袍,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声音洪亮地说道:
“朕近来深感修仙问道之重要,欲寻民间百岁以上修仙修道高人,助朕参透长生之秘,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议论纷纷。礼部尚书率先走出队列,躬身奏道:
“陛下,可派钦差奔赴各地,细细查访。”
话音刚落,丞相文天祥迈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事务必广纳贤才,钦差查访难免有所遗漏。依臣之见,不如张贴皇榜,昭告天下,让修仙修道且百岁以上者自荐进宫,如此一来,既高效又能网罗各方贤能。”
杨浩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文爱卿所言极是,就依此计,速办!”
几日后,皇榜张贴,瞬间轰动四方。大街小巷,百姓们纷纷围聚观看,指指点点,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不出几日,皇宫前便热闹非凡,前来自荐的修仙修道者络绎不绝。
但见有的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身着朴素道袍,手持拂尘,一派仙风道骨;有的背负长剑,气定神闲,举止不凡。
太监们往来穿梭,忙得不可开交,引领着众人进宫。
然而,先后来了一些修仙修道之人,杨浩与他们一番沟通后,却大失所望。
这些人言行举止,竟如同江湖郎中一般,毫无真才实学,所言言论更是漏洞百出,实在难以入耳。
杨浩心中失望至极,却也只能长叹一声,继续耐心寻觅合适之人。
不觉三月过后,这日风和日丽,皇上杨浩携着淑妃公孙绿萼及皇子杨锦书,于后花园中赏景。
园中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蝶舞蜂飞,好一派春日美景。
杨浩漫步其间,虽有佳人幼子相伴,可心中愈发怕失去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