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禅师在与两位徒弟告别后,心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他们未来修行道路的祝愿。他独自一人,背负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普陀山的旅程。下了九华山,他直奔六安,这座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闻名。
六安古城,古老而神奇,民风淳朴,风情独特。这里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六安的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淀和古朴之风。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
六安的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区多食稻米。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节制豆酱,立冬后腌花菜萝卜,冬至后腌鱼肉家禽,春节前做糯米年糕。六安人历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八大海”、“十大海”。
般若禅师进入六安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老的城墙,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城内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贩们叫卖着各种地方特产,如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等,这些不仅是六安的名片,也是当地人民的骄傲。
他穿过熙熙攘攘的市集,看到妇女们在河边洗衣,用棒槌敲打着衣物,那节奏感强烈的敲打声和着河水的流淌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图。孩子们在街角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活力。
夜幕降临,般若禅师抵达了六安城外的小南海寺,这座古寺始建于清初,历经风雨,依旧屹立不倒,成为城区影响较大的古寺庙之一。寺庙在朦胧夜雾的笼罩下,仿佛一幅飘在浮云上面的剪影,显得分外沉寂肃穆。夜色中的小南海寺,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般若禅师缓步走进寺庙,穿过那扇古老的木门,门上的红漆已经斑驳,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庙内,几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庙内供奉的佛像,那些佛像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而神秘。抬头望庙顶,那些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令人眼花缭乱,仿佛每一根梁柱、每一尊佛像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