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仙人已去鹿无家(2 / 2)

大宋苏轼 凤岛 1006 字 1个月前

遥望两岸连山,父子三人,附身接住那根悬藤带来的雨滴和黄昏,远山略远,略苍茫、略孤独,梦境与现实间,是一抹火未烧尽的云。苏轼原本只是漫不经心,对道家的自圆自话并不挂怀,如庄子所言: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当舟泊丰都观下,道士手持阴长生石刻《金丹诀》请他断真赝,他回答道:“不知也”,却也无端勾起了他对求道升天其人、其事、其地的万千感慨: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

...

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

仙都观,在丰都县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观,又名白鹤观,汉时,王方平、阴长生蝉蜕之所。苏轼此诗,该是应景之作,因老泉、子由都有诗作《留题仙都观》。老泉还作诗序云:至丰都县,将游仙都观,见知县李长官,云,固知君之将至也,此山有鹿,甚老,而猛兽猎人,终莫能害,将有客来游,鹿辄夜鸣,故常以此侯之,而未尝失。予异而记之。

苏轼如何想到,他的那句“真人王远阴长生”一句,后世解读之人误将“王、阴”,读作“阴、王”,连读以成阴间之王,遂附会为地狱之说,好事者又引李白诗“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二语证之,于是皆信丰都为鬼国矣。

后道教式微,佛教渐占上风,平都山道观也多有颓毁。佛教思想和地狱、阎罗王等观念逐渐渗入道教盛行的丰都,与当地由来已久的巴蜀鬼教巫风、道教的鬼神信仰、地下阴间之说互相杂糅,形成了所谓的鬼城文化。

日月何促促,瑶光星散为鹿,千年化苍,又五百年化白,我是游洞客,来丰都寻不死之福庭,单见满山秋草,“仙人已去鹿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