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国产盾卫1型动力装甲(1 / 2)

此刻,远在西南群山森林附近,一个看似普通的厂房之下,03号地下研究基地的一个测试大厅内,一场重要的测试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测试的主角是国产盾卫1型动力装甲。

这神秘的地下空间内,科研人员们全神贯注,围绕着动力装甲忙碌穿梭,各项仪器闪烁着数据光芒,见证着这款新型装备接受考验的关键时刻。

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诞生,无疑是华夏国科研领域的一次艰难探索与突破。

盾卫1型动力装甲,起源于科研基地对神秘人赠送的那台t45型动力装甲的的原型机进行深入研究与改造。

科研人员先是小心翼翼地拆解t45型动力装甲,对其每一个零部件、每一处构造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随后他们基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对未来需求的考量,精心完善设计图纸,力求打造出一款更适合当下局势的国产装甲。

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进入了小批量试产阶段。

然而研发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动力源的选择上,核聚变电池成为了首选。

但核聚变电池的研发进度却极为缓慢,犹如蜗牛爬行。

当科研人员对其进行拆解并尝试重新组合设计时,由于技术尚未成熟,诸多问题接踵而至。

科研基地生产出的首款核聚变电池,其体积比原核聚变电池的原型大一倍有余,这无疑增加了安装的难度和整体的空间占用。

更为棘手的是电量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单个核聚变电池的电量仅为原来的一半,只有540伏。

面对这一困境,科学家们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经过反复论证与试验,他们决定在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内部加装2个国产核聚变电池,以此作为动力装甲的驱动能量源。

虽然这样的解决方案增加了装甲的内部复杂性,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

除了动力源的问题,盾卫1型动力装甲在外部装甲材料上也面临挑战。

由于钛合金钢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达到t45型动力装甲外部装甲钛合金钢板的强度。

为了保证装甲的防护性能,科研人员只能加厚钛合金钢板的厚度。

这一举措虽然有效提升了防护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高度和重量相较于t45动力装甲原型机都有所增加。

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与改进,最终完成的盾卫1型动力装甲呈现在众人眼前。

它高达2.6米,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钢铁巨人,体重接近1.8吨,散发着厚重而强大的气息。

尽管在研发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但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诞生,依然给华夏国的人们带来了新的保障。

它承载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守护这片土地发挥重要的作用。

基地负责人潘文远站在一旁,手中紧握着一叠资料,正仔细翻看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设计参数,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思索。

对面的场地里,几名科研人员正分别操控着一台盾卫1型动力装甲,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进行各项严苛的测试。

首先是高空坠落测试。

动力装甲被缓缓提升至20米的高空,随着一声令下,它如一颗坠落的流星般垂直而下。

“轰”的一声巨响,尘土飞扬,动力装甲重重砸落在地面。

这一测试旨在检验动力装甲对驾驶人员的保护功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驾驶员能得到周全的防护。

紧接着是力量与速度测试。动力装甲如同一头迅猛的猎豹,在测试场地中来回穿梭,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着各项数据,试图探寻它的极限力量和最快速度,以便了解这款装备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与攻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