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战前广播(已修改,补了两千五百字)(1 / 2)

第二天,晨曦初露,整个和平安全区所辖的各地区,早就已经忙碌了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最后的准备。

各处集结点,战士们正一丝不苟的擦拭着枪械,反复检查作战装备。

后勤部门的战士们则在仓库里来回奔波,仔细核对物资清单,清点着弹药、食品和医疗用品。

通讯部门的技术士官,也在不断调试着各种通讯设备。

在基地一隅的广播站里,吃过早饭的王瀚宇正全神贯注的伏案工作。

他手中握着一支红笔,面前摊开着即将要使用的广播稿,一遍又一遍的仔细订正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被任命为宣传中心的负责人这件事,对王瀚宇来说,就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梦。

末世前,他不过是个整日埋头研究军事知识,在网络上分享见解的自媒体人。

那时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恰恰是他的兴趣所在。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末世灾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这场浩劫中,他幸运的活了下来。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摇身一变成了有编制的人员,还获得了一定的职务,肩负起了十分重要的责任。

这份突如其来的信重,让王瀚宇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壮志。

现在的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浑身充满了力量,誓要报陆首长的知遇之恩。

就像这次战前广播,他丝毫不敢懈怠,不但亲自盯着调试设备,还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校正稿件,力求用最激昂、最有力的语言,给身处困境的幸存者们带去希望。

就在王瀚宇全神贯注工作时,今天负责播音的王柔轻轻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

听到敲门声,王瀚宇抬起头,看到王柔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招呼道:“你先坐,等我一会,马上就好了!”

王柔点点头,找了个位置坐下,安静的等待着。

十分钟后,王瀚宇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遍校对。

他站起身,将稿子递给了王柔:“走吧,时间差不多了。”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广播室,和等待的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后,王柔坐到了播音台前。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眼睛,开始酝酿着情绪,试图让自己尽快进入最佳的播音状态。

随后,她睁开眼睛,对着导播比了个“ok”的手势。

一切准备就绪,王柔清了清嗓子,开始播音:“各位同胞,大家早上好,欢迎收听和平之声栏目。”

“首先,为大家播报一则紧急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第183新质试验旅,以及第76集团军182旅,将于明日正式发起兰州收复战役。”

说到这里,王柔的语气变得更加激昂:“届时,在炮火声的掩护下,183旅将会为各个聚居区空投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

请听到广播的聚居区,做好物资接收准备……”

事实上,为兰州城内的幸存者提供支援这个想法,陆诚提过不止一次。

当时,他就让参谋部做过详细的规划,反复探讨用哪种方式能够安全有效的支援到兰州城内的幸存者。

然而,经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却并不乐观。

以当时基地的条件,不管是空投,还是派遣直升机,再或者走陆路,全都困难重重,几乎行不通。

一旦行动不慎,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尸潮,反倒容易给那些聚居区招来更大的灾祸。

无奈之下,这个想法也就暂时被搁置了。

直到这次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随着情况的变化,这个想法才再次被提了出来。

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准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实施空投的条件。

根据作战计划,战斗开始之后,部队的主战场将会被定在东岗一带。

到时候,连天的炮火声,必然会将城关区的丧尸成群的吸引过来。

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可以顺势实施空投了。

这一次空投,将会按照前期无人机高空侦察的结果,为各个聚居区投送一批轻武器和军用口粮。

对于那几个由军方和警方建立的安全区来说,情况相对还好一些,他们拥有一定的武器装备和组织能力。

但很多小型聚居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那里的幸存者们大都只能使用一些自制的冷兵器,防御能力极其有限。

一旦战斗开始,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的话,他们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至于说年轻人大都不会用枪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在目前的情况下,也真的没办法解决。

只能是空投之后,用广播的形式来教他们了。

收不到广播的,那就只能自己去摸索了。

再或者,就是祝愿这些聚居区中能有退伍兵或者当年的老民兵,能够带领大家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增强防御能力。

毕竟,作为末世前禁枪最严的国家,严格的禁枪政策确实为大众提供了最为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能够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严格的禁枪也导致年轻一代对武器十分陌生。

不会使用武器,在末世这种充满危险的环境当中,又成为了极大的致命伤。

之所以说是年轻一代,那是因为在九十年代之前,50、60、70的这几代人中,有很多都是在册的民兵。

就拿陆诚的父亲陆建国来说,年轻那会每年都会参加民兵训练,56半、56冲这些枪械他都熟练使用过。

有些时候还有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个别人甚至还参加过迫击炮实弹发射训练,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

反观现在的80、90以及00后,很多人从小到大连真枪都没见过,更别说使用了。

真给他们一把枪,估计连保险在哪都不知道。

远的不说,就陆诚之前所在的镇政府中,那帮子年轻干部,就没一个摸过枪的。

在王柔完成第一轮播音后,广播站便将刚才的紧急消息录音,一遍接一遍的开始重播。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就是考虑到某些幸存者团体的收音机,并不是全天候开机。

只有不断重播,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给他们带去希望和力量。

··················

此刻,二十公里外的兰州市城关区,惨白的阳光洒在大街小巷。

数不清的丧尸像雕塑一样,静静的伫立在原地,只有很小一部分在四处游荡着。

距离省委不远的一处小区内,一位五十余岁年纪,面容刚毅,身穿警服,佩戴一级警监警衔的男子,正站在桌前翻阅着手中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