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基建革新(2 / 2)

敬川则笑了笑,淡然道:“之前形势所迫,不便透露身份,还请元策兄长见谅。”

应国公和敬川的老爹怎么说曾经也是同朝为官,武元策说起来也算是妥妥的二代子弟。

他这时才恍若大梦初醒,意识到眼前这位“刺史公”,竟然早已在背后操控着整个绛州的脉络。

对于他来说,这一番转变简直颠覆了自己的认知,但却也让他对敬川充满了更多敬意。

武元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神情显得格外郑重:“敬川,码头生活区的拍卖何时开始?某已约了不少晋阳、东都的富商,这几日他们便会陆续赶来,准备参与竞拍。”

敬川抬头看了看周围,目光在远处的施工现场一一扫过,低声回应道:“拍卖的时间,得看生活区的样板豪宅完成的进度。一会儿咱便要去现场,根据情形再定。”

武元策点了点头,又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有所顾虑的试探道:“某有一叔父,叫做许文宝,乃是家父多年的伙计,他家资颇丰,想在咱绛州府某份产业,不知这码头生活区的营造可还有空缺?”

敬川的目光顿时变得深邃,轻轻抬头,沉声道:“绛州府的建设,确实需要八方友朋的鼎力支持。单靠州府一方的力量,必定有限。”

他顿了顿,思考片刻,看向薛德音和马周,语气坚定:“可以成立多个商号,共同参与建设。比如水运建造、四海建造、农田建造、道路建造等,大家分头行动,既能提升效率,也能分担风险。”

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接着道:“水运建造就许给你武家四成的份额吧,至于你怎么分配,刺史府就不过问了。”

敬川的话语并不急促,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极强的决策力。

武元策瞬间领会,心中暗自点头。

他知道,敬川所言的,不仅仅是建设几个单独的项目,而是一次深远的行业调整。

这不只是码头的建设,更是整个绛州府乃至大唐基建事业的全盘布局。

敬川举手投足之间,便将绛州的建筑行业重新梳理了一番,宛如拨乱反正、纲举目张。

如今,绛州府各项工程已渐步入正轨,绝不能再如此前那般一窝蜂式的胡乱推进。

若要真正建立起稳固长远的根基,必须摒弃旧法,改以更为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式来统筹运作。

正如后世的交通、铁路、城建等产业一般,唯有设立一批专业的建造商号,方可实现持续有序的发展。

这些商号不仅能承揽绛州府的工程任务,更可逐步辐射四方,向外扩张,推动整个大唐基建事业迈入新纪元。

而除却建筑领域,制造业亦应循此路径。

以“绛州制造”为根基,逐步孵化出各类专门工坊,按领域细分、各司其职,方能真正激发产业潜力,带动全局跃升。

譬如船只、车舆、重型机具、水车、农具等器械,皆可设立独立制造工坊,专精于各自领域,既提高产能,又促成技术革新。

然而,绛州府与四海行会的力量终归有限,若想将这幅宏伟蓝图落地为实,还需汇聚更多同道之人,携手并进,方可共筑繁华盛世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