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的人都非常高兴。
“多谢先生!”
“过年好!”
刑部浙江清吏司的郎中带着属下几个员外郎前来拜年,陈雍也给他们一人分了一副对联。
随后,茹太素前来询问了一番茹瑺的事情,知道他在苏州干的很好,也就放心离去了。
“对了,先生。”
“一会尚书大人要来见你!”
刑部尚书刘维谦,之前负责调查陕西转运系统的大案,有人向蒙古人走私。
直到现在才回来。
“我知道了。”
不多时,老刘拿着一封信走了过来:“先生,刚刚从苏州发来的。”
“又是白雪的?”
“嗯!”
陈雍和傅白雪虽然没有见过,但已经成为了非常要好的笔友。
他让老刘下去,拆开信封,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行行秀气的馆阁体。
傅白雪讲了讲苏州城最近的变化,并且将自己对丝绸行业的调查分析写到了其中。
“先生之前所讲经济一词,我现在有所体会。”
“苏州本有织机三千余,工匠一万两千有余。”
“限制织机数目并非因为棉花不足,也并非没有充足之工匠,而是棉纱数目不足!”
“四人纺纱才可供应一台织机。”
“而纺车投入太多,风险也高,陆家宁愿将金银埋入地下也不愿意扩大生产。”
“银行加入之后,对麾下几个工坊进行注资,并按照你的指示高薪聘请专业工匠改进黄道婆的纺车!”
“之前大家使用的都是单锭手摇纺车,黄道婆改为了三锭脚踏纺车。”
“短时间内银行又开发出了四锭脚踏纺车,纺纱的效率再次增长。”
“因为没了门户之见,三十锭水利纺纱机也在苏州河上建立起来,浣纱的妇女越来越多。”
“她们每日可得十五文钱,与家事贴补很多。”
“苏州百姓对朝廷,对银行越发尊敬,数之不尽的棉布从城中流出!”
“此,便是先生之经世济民之道。”
“之前先生所问,天下银钱是否有定数,观今日之苏州,我有些感悟,答案是并无定数。”
“朝廷税收越来越多,百姓手中银钱越来越多,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如此怎能算是有定数呢?”
“我还发觉另一件事,先生所说银行发行货币之责并非是采用印刷银票的方式来进行的!”
“某一人存款一百两银子,银行放出去一百两,而这一百两又会通过某种途径流回银行,比如工坊发工资。”
“而这工资也许还会继续存到银行,在账面上,一百两就可能变成两百两。”
“银行发行货币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的。”
“不知我所说是否正确~”
“还请回信。”
陈雍摸摸自己的鼻子,挥笔写了起来:“信已收到,现付回信。”
“你所说完全正确。”
傅白雪是傅友德的妹妹,对于经济一道很有天赋,她并未加入银行,却已经领悟到了银行的精髓!
它是如何当做百姓与朝廷之间的缓冲,如何调控货币的呢!
答案就在利息。
只要央行降息,包括存款利息和放款利息,社会上的流动货币数量就会大大增加。
银行通过资产负债,有着能将货币翻倍的功能!!
详细解释了一番后,陈雍想到如今苏州的情况,又赋诗一首。
“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
“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呼呼~”
他将笔墨吹干,把信装好,盖上自己的火漆印章,打算通过总行与分行之间的邮路送过去。
说起这个,也算是意外之喜。
总行在应天府同样设立了不少分理处,苏州也设立了分理处,这星罗棋布的办事点通过总行分行连接起来,竟无意中将各个县完全串联。
现在分理处办的最多的业务不是存款放款,居然是寄信。
百姓完全把他当做邮局来用。
当初听闻此事,陈雍还惊讶了片刻,又让总行分行专门设置了邮路股负责此事。
“过年好过年好!”
罗贯中忝着个笑脸拜年,给陈雍倒了一杯清茶,说道:“陈兄,我有事求你。”
“什么?”
“三国志通俗演义马上就要完书,你帮我写个序呗。”
“我都没看过你的书写什么序?”
“早说啊,我给你拿来了。”
罗贯中从怀中掏出一摞纸,“看,书店掌柜排版印刷出来的。”
“我的得意之作!”
开篇就是临江仙,大气磅礴。
但这初稿和后世印刷的并不一样,没有回目,断章也很诡异,陈雍总感觉有些别扭。
于是给他加上了两章回目。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样看起来就顺眼多了。
罗贯中也说道:“好!好!”
“那这序~”
“等我看完之后就给你写。”
上次看三国演义都是好久之前的事情,现在回味回味也不错。
罗贯中拱手行礼:“那就多谢陈兄!”
正当他要离去之时,迎面撞上了一个中年人。
相貌刚正不阿,官袍整齐连一个褶皱都没有,显然是一丝不苟之人。
“尚书大人!”罗贯中赶忙说道。
来人,正是刑部尚书刘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