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华人社会的繁荣。
华人几乎垄断了金矿、商贸和农业,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客家人成为主体,客家话、中华习俗,如春节、祭祖等在当地扎根。
19世纪,由于荷兰殖民者的干涉,西婆罗洲华人社会开始衰落。
18世纪末,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渗透西婆罗洲,试图控制黄金贸易。
荷兰人挑拨不同华人公司内斗,如兰芳与大港公司的战争,削弱华人势力。
19世纪中期,荷兰军队直接进攻华人矿区,如1850年镇压大港公司。
1884年,荷兰废除兰芳自治,正式吞并西婆罗洲,华人矿业衰落。
金矿枯竭后,华人转向橡胶、胡椒种植和商业。
荷兰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华人丧失自治权,但仍保持经济影响力。
20世纪至今,华人社会依然在西婆罗洲延续和发展着,遭遇过挑战,也存在着希望。
印尼独立后,西婆罗洲的华人社会遭遇了土着的迫害。
1945年后,西加里曼丹华人面临同化政策,华校、华文媒体被禁。
1967年“红色金刚石事件”,反共排华浪潮导致许多华人被迫迁居城市。
但华人社会依然顽强地挺了过来。
现代华人仍占西加里曼丹人口的显着比例,约10%,主要集中在坤甸、山口洋等城市。
客家文化保留较好,春节、舞龙等传统节日依然盛行。
华人在西婆罗洲的历史是一部从贸易到矿业、从自治到殖民统治的兴衰史。
其影响至今仍可见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
它是东南亚华人自治的典范,兰芳公司等组织是海外华人少有的自治政权案例。
它是矿业与移民经济的缩影,华人主导的金矿开采塑造了西婆罗洲的经济历史。
它是殖民与抵抗的见证,华人与荷兰的斗争反映了东南亚殖民时代的权力博弈。
在李国助挺进南洋计划中,西婆罗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无需与西方殖民者动武就能轻松得到的一块堪称潜力股的殖民地。
历史上,华人在没有政府支持和军事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在西婆罗洲建立自治政权,与西方殖民者对其潜力的忽视是分不开的。
西婆罗洲地处婆罗洲西部,17-18世纪时,荷兰、英国等殖民者主要争夺马六甲、爪哇和香料群岛,对该地控制较弱,为华人自治提供了空间。
以南海边地公司的军事实力,并非不能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南洋殖民地。
但他并不想一进入南洋,就得罪在南洋有利益的所有西方殖民者。
所以利用当地已经存在的华人社区,占领和开发西婆罗洲肯定是他的首选。
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前,李国助不会主动挑起与西方殖民势力的战争。
但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却是他绝不会放过的。
这也是他的南洋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对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动手之前,李国助是要准备一次大规模撤侨的。
他要阻止发生在1639年的第二次马尼拉屠华惨案。
理想情况下,他应该能从马尼拉撤出两万华侨。
而西婆罗洲,将会是他安置这些华侨的地方。
他们也将是开发西婆罗洲,及南海边地公司殖民南洋的第一批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