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所谓的时机可能是某种能启发人想到米尼弹结构的东西,也可能是别的什么。
总之,他就是要为这项“发明”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哦……”高贯应了一声,眼神瞬间黯淡了下去。
“唉,目前这种情况,我也只能支持你的观点了。”
李国助短叹一声说道,
“滑膛步枪、线膛步枪、步兵手枪都不能通用弹药,”
“好在滑膛卡宾枪、骑兵手枪、线膛卡宾枪勉强可以通用。”
“这样就能把火枪弹药的生产线控制在四条,节省不少生产成本。”
“嗯,少爷言之有理!”高贯欣然点头。
“我们生产弹药的材料都是哪来的?”李国助又问。
“枪弹的铅料来自朝鲜咸镜道的检德郡,炮弹的铁料来自朝鲜咸镜道的茂山郡。”
高贯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弹药材料的产地,
“李德和赵贞雅已经买通了咸镜道的官僚,取得了开采权,便宜供应我们。”
“火药的硫磺来自日本九州的丰后国,硝和木炭都是本地自产的。”
“噢……诶,雅兰城附近难道有硝石矿?”
李国助突然问道,眼中充满了期待。
“那倒没有!”高贯咧嘴一笑,“我们是用硝田法生产的硝。”
硝田法是一种制取硝酸钾的方法,主要利用人和动物尿液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硝酸钾,就是黑火药配方里的硝。
其具体操作是选择合适的土地,将尿液、粪便等含氮物质与土壤混合,通过翻耕、晾晒等方式促进硝化反应的进行,使土壤富含硝酸钾,最后再通过淋洗、蒸发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出硝酸钾。
硝田法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法国。
当时欧洲并不出产硝石矿,但战争对火药的需求巨大,而硝石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材料。
为满足火药生产的需要,欧洲军火商们发明了硝田制硝法。
这一方法为欧洲提供了更高纯度的硝酸钾,从而提高了火药的质量和产量。
第一个有记载的硝田出现在1388年的法兰克福。
不久后欧洲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硝田。
明代虽未留下硝田法的详细工艺流程记载,
但结合《天工开物》对硝土的认识、火药生产的实际需求以及间接史料,可以确定明代已掌握硝田法或类似的人工制硝技术。
这一技术为当时火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硝石”篇中明确记载了硝土的采集和提纯方法: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近水而土薄者成硝尤速。”
“硝质与盐同母……取硝土,以水淋汁,煎炼而成。”
虽然未直接描述“人工硝田”,但提到硝土多产于厕所、猪圈、墙脚等富含有机物的场所,说明时人已认识到硝石生成与环境的关系。
明代火器广泛应用,火药需求量大增。
而中国天然硝石矿较少,因此人工制硝技术成为必要补充。
茅元仪《武备志》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强调硝石需反复提纯,暗示硝石来源可能包含人工制备。
地方志中亦有民间熬硝的记载,例如北方一些地区通过“扫硝土”熬炼硝石。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中国至迟在明代已掌握硝田法,因火药生产规模远超天然硝石供应量。
明代后期,欧洲传教士记载中国火药制造效率高,可能得益于人工硝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