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前事(2 / 2)

他们觉得这些武人在太平盛世之中,不过是靠着祖上的军功荫庇,才得以坐享其成。

哪里会懂得那经史子集之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和治国安邦的道理?

更别谈武勋子弟还能拜裴之宜为师了。

要知道裴之宜才学名满天下,可多年来他却从未收过一名弟子,多少饱学之士皆以能得到他的只言片语指点为荣。

哪怕裴之宜只是表现出一丝赞赏,也足以让此人声名鹊起,成为同辈中欣羡的对象。

贾瑛只知道裴之宜和贾敬同是丙辰科的进士,只不过裴之宜可比贾敬要厉害的多了。

年轻时裴之宜便在乡里崭露头角,在人才济济的裴氏一族中都算是有名的神童。

之后科举之途上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接连在乡试和会试中拔得头筹。

即使在丙辰进士科众多才俊之中,裴之宜的风头也是一时无两。

当贾瑛按照贾敬所吩咐的那样上门拜访裴之宜时,虽然有贾敬的引荐在先,但心中还是颇为忐忑不安。

来之前他便已经了解了裴之宜的名望,贾瑛虽平日里也读了些书,但与裴之宜这样的当世大儒相比,实在是不够看。

他递上名帖之时就已经做好了吃闭门羹甚至被扫地出门的准备,没想到事情却发展地异常的顺利。

裴之宜不仅亲自接见了他,在经过一番交谈考校之后,裴之宜似乎非常满意,当场便让他执弟子礼拜师。

起初贾瑛以为裴之宜是看在贾敬和宁荣两府的面子上才破例收自己为弟子。

后来才发现裴之宜和贾敬虽然算得上相识,但绝对没有什么深交。

可以说,能见贾瑛一面已经算是给了他贾家极大的面子了,更别谈还能得此殊荣。

况且以裴之宜端方严谨的行事做派来说,断无可能因为过去的些许人情薄面便随意收徒。

一番思来想去之后,贾瑛只能将原因归结于自己撞大运入了裴之宜的眼。

自此他便开始了跟着裴之宜求学读书的生活。

五年前他入了宁府以后,因为贾敬的吩咐和年纪尚小的缘故,最初便一直在院里读书写字。

每日除了逗逗身边牙尖嘴利的晴雯,便是与院子里的丫头们一处谈些府外的趣事杂闻,日子倒也悠闲自在。

尤氏对贾瑛倒是时常牵挂于心,隔三差五的便会来院里看看他,经常让银蝶送些时新的点心果子和精巧玩意儿。

至于贾珍依旧和往常一样,整日在外肆意放荡。

甚至只有在那些个重要的节庆佳日两兄弟才能见一次,平日里几乎都是难觅其踪。

等贾瑛拜了裴之宜为师后,这等轻松惬意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裴之宜为师训诫尤其严格,贾瑛更是深知机缘难得,他本就苦于在宁府碍于身份特殊而没有门路,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故贾瑛愈发勤勉努力,当真是朝乾夕惕,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甚至一周之中竟有四五日停在裴府潜心修习。

裴府里甚至有他单独的一间卧铺,以至于有时候晚上都不回去。

这般行径使得他与宁府的交集愈发稀少,有时候难得回府一趟,也只是匆匆忙忙地先去给尤氏请安问好。

两人说上几句体己话,随后便径直回房让晴雯收拾些衣物细软,未做过多停留,便又急忙赶回裴府去了。

这两年更是恼得晴雯那丫头没少抱怨。

尤其到了寒冬腊月,外面冷风刺骨,贾瑛懒得回去,又经常忘了让人传个信。

而晴雯早早地便将屋里暖炉烧得旺旺的,满心欢喜地等着贾瑛回来,能暖暖和和地歇着。

可左等右等却不见人影,直至夜深人静炉火渐弱。

小丫头那满心的期待也化作了一腔怒火,待贾瑛下次回府时必是一顿犀利数落。

因此贾瑛也只得每次买些晴雯爱吃的果子或者集市上一些新鲜的玩意,带回去期望能让她消消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