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温侯,你毁了并州的礼教(2 / 2)

蔡琰郑重地点头:

“千真万确,父亲一向敬重温侯,也看好并州的未来,才做此决定。”

戏志才沉思片刻,谨慎道:

“此事重大,需从长计议。”

“运输途中,要确保藏书的安全,还要考虑如何安置这些珍贵的书籍。”

“不过,若能成功,并州学术定能昌盛!”

严茹沉着冷静道:“先生所言极是,需尽早做好周全的安排。”

戏志才满脸兴奋,声音洪亮:

“我并州有蔡中郎的绝学,还有卢植真传,何愁学风不起!”

“将来,并州定能成为人才辈出之地,让天下侧目!”

……

大汉北疆,悄然崛起一座雄州。

官府对教育极为重视,倾尽全力扶持县学、郡学、州学。

卢植德高望重,肩负着教务的重任。

他一袭长袍,身姿挺拔,面容和蔼而坚毅。

每日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堂。

迎接初升的朝阳,也迎接莘莘学子们求知的殷切目光。

主持教务期间,卢植勤勉督学,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他以身作则,从不迟到早退。

课堂之上,他手持书卷,声音洪亮。

讲解经典时深入浅出,让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他不仅传授书本上的学问,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胸怀天下的志向。

每当谈论天下大事,卢植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

从朝堂的纷争,到民间的疾苦,从边疆的战事,到民生的福祉,他都能剖析得鞭辟入里。

卢植告诉学生们,作为读书人,不能只埋头于故纸堆中。

更要关心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活。

卢植倡导矫正世风,严于律己,生活简朴,言行一致。

他教导学生们要崇尚品德,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

并州的寒门子弟们深受鼓舞,看到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也深刻意识到,一个读书人应有的风骨和担当。

在卢植的努力下,并州学风为之焕然一新。

曾经,并州多尚武之风,读书氛围淡薄。

如今,学子们争相求学,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为荣。

卢植的声誉也日隆,不仅在并州,就连周边州郡,也听闻了他的大名。

许多学子慕名而来,只为能聆听他的教诲。

一日,卢植如往常一样,正在学堂中授学。

他手中的书卷微微翻动,口中讲解着《论语》中的经典篇章。

学子们端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聆听,时而点头,时而若有所思。

突然,学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卢植微微皱眉,却并未停下授课。

只见卢毓神色慌张地冲进学堂,额头布满汗珠,呼吸急促。

他看了一眼正在授课的父亲,又看了看台下的学子。

犹豫了一下,还是站在了一旁,等待着授课结束。

卢植仿若未觉,继续有条不紊地讲解着。

课堂的秩序不能被随意打乱,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不能学习。

终于,卢植结束了一堂课。

他合上书卷,目光温和地看向卢毓,问道:

“子家,何事如此慌张?”

卢毓堪堪平复呼吸,压低声音道:

“父亲,温侯讨伐匈奴,大捷!”

卢植眼中也闪过一丝欣慰,微微颔首,道:

“温侯英勇,此乃我并州之福,大汉之福。”

卢毓面色凝肃,声音中难掩惊颤:

“父亲,温侯身当矢石,穷山搜谷,将匈奴屠得没有遗种。”

卢植微微仰头,望向远方,长叹一声:

“中原对待夷狄,向来是叛则讨之,服则舍之。”

“这并非是好为姑息养奸,实乃体上天好生之德,不忍将其歼夷至尽啊。”

“温侯此番虽立下赫赫战功,却将匈奴赶尽杀绝,手段太过狠辣。”

卢毓卑微地低下头,连喘息声都不自觉地收敛起来。

卢植缓缓踱步,双手背后,继续道:

“想当年,张奂、皇甫规、段颎三位将军,皆奋起自命为虎臣。”

“他们在北虏、西羌之地征战,斩首至百万级,可谓战功赫赫。”

“然而,即便如此,也未能真正解决大汉的边患。”

“王国、韩遂、马腾等人,陆续作乱西州。”

“如今温侯虽解决了匈奴,可如此一来,只会让鲜卑、乌桓、羌氐等夷狄心生恐惧与离心。”

“他们必然会担心,下一个被屠灭的就是自己,如此,北州风云必将再起啊。”

大汉幅员辽阔,虽以汉民族为主,可四方之地,异族林立。

扬州、交州的“山越”,隐匿山林,行踪诡秘。

荆州的五溪蛮,依傍山川,时有异动。

益州南中的南蛮,野性难驯,常扰郡县;巴郡的賨民,质朴尚武,自成风俗。

凉州的羌氐,逐水草而居,骁勇善战。

若都如对待匈奴这般赶尽杀绝,神州大地怕是早已烽火连天,生灵涂炭。

卢毓疑惑地抬起头,恭敬问道:

“父亲,既不能武力灭绝,依您之见,当如何应对这些异族?”

卢植神色凝重,目光深邃:

“武力征讨,不过是一时之策,虽能逞一时之威,却难以换来长久的和平。”

“真正的安国之基,在于教化。”

“教化?”卢毓微微皱眉,轻声重复。

卢植转过身,目光温和地落在卢毓脸上,耐心解释道:

“所谓教化,便是以大汉的礼仪、道德、文化,去感染、引导这些异族。”

“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明白君臣之道,融入我大汉。”

“如此,方能化干戈为玉帛,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卢毓抬眸,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轻声叹道:

“父亲,温侯行事果敢,雷厉风行,只怕教化异族的漫长之路,他等不及啊。”

卢植轻抚胡须,神色沉静,目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缓缓道:

“正因如此,我等儒生更该挺身而出,起到应有的作用。”

突然,一名书生慌慌张张地冲进学堂,高声喊道:

“温侯大破匈奴,大捷啦!”

如同一颗惊雷,瞬间点燃了整个学府。

书生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温侯威武!”“温侯天下无双!”

声声呼喊,似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学府的每一个角落回荡。

平日里,书生们总是手捧书卷,温文尔雅,讲究着“君子动口不动手”。

可此刻,得知温侯的赫赫战功后,他们彻底疯狂了。

有人激动地将手中的书卷抛向空中,纸张纷飞。

更有甚者挥舞着手臂,涨红了脸,大声叫嚷着:

“杀,将匈奴杀得干干净净!”

大汉的武德闪烁着狂热的光芒,让书生们完全陷入了失态当中。

卢毓目睹着一切,面色渐渐变得惨白,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果不其然,卢植目光愠怒,蕴藏着无尽的雷霆:

“成何体统!”

书生们听到卢植的声音,渐渐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他们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卢植的眼睛。

然而,双眸的激动和兴奋,依旧难以掩饰。

卢植胸膛起伏,犹如有烈焰在燃。

并州的书生,迟早被温侯教化,成为野蛮人!

温侯的勇猛和战功固然值得敬佩,但以暴制暴的方式,绝不能成为书生们的榜样。

读书人应该坚守儒家的理念,用知识和道德去教化世人。

而不是让暴力和狂热,侵蚀心灵。

卢植当即下令,将失态的弟子们召集起来,进行训诫:

“身为儒生,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一味地崇尚武力,只会让天下陷入无尽的纷争。”

弟子们低着头,静静地听着卢植的训诫。

卢植对弟子们进行了惩罚,誊抄经典,还有屋檐下站堂。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弟子们甘愿受罚,他们的神情中,有说不出地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