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先尊道教(2 / 2)

澶渊风云录 用户25799240 2287 字 1个月前

赵光义道:“两位卿家所言极是,准两位卿家所奏。”

赵光义说完,叹了一口气,道:“齐王是皇储,本应小心谨慎,如今却出此等马虎之事,实让朕失望。朕还有顾虑的是,齐王将来可是要治理大宋江山的,如不改变这急功近利之心,何以服天下?”

听到赵光义这话,赵普与柴玉喜深知此话的重量,哪里敢乱说?便偷眼看了看赵光义,不接言。

场面瞬时变冷,赵光义为了缓解气氛,道:“朕可听说,两位卿家的女儿昨日在众相寺竟被挟持?”

赵、柴二人进宫本就是为此事而来,赵普道:“官家可真是运筹帷幄,这样的事都瞒不过。”

赵光义道:“皇城司己向朕禀报,挟持柴卿女儿的正是辽国细作,辽国细作猖獗至此,之前负责此的武德司真是失职,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如赵卿所言,撤销武德司,组建皇城司极为重要。”

赵光义接着却疑惑地问道:“赵卿,朕听说你女儿可是上清派弟子,想那陶宗遇也是上清派,为何要挟持本派的弟子呢?”赵光义当然知道陶宗遇此举之用意,故意来问赵普的。

赵普连忙答道:“太祖在世时,确有不少世家弟子拜入上清派、灵宝派等门派,禁军也有不少两派弟子,为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相应也助长了两派的骄气,况且弟子多了,良莠不齐,本就有一些弟子品行不端,在关键时候就暴露出本来的嘴脸,这次上清派的陶宗遇就是其中的代表。”

柴玉喜附和道:“对这样的人,这些江湖道派自己要整顿,朝廷对这些江湖道派也可以整肃整肃。”

赵光义突地怒道:“确也是,前有灵宝派弟子依附太祖之二皇子,意图不轨,今有齐王推荐的上清派陶宗遇,竟敢挟持朝廷大臣之女儿,这不仅是打你赵普宰相的脸,也是打朕的脸呀。”

赵普连忙道:“这些江湖派别依附朝中大臣,长久下去,恐生更大事端,朝廷宜早做安排。”

赵光义颔首道:“两位卿家可有什么好主意?”

赵普道:“昨日众相寺,本是道佛两教之争,历史以来,道佛两教亦相争不断,但道佛两教孰优孰劣,各有千秋,正所谓朝廷支持哪教,哪教便能更好地发展。这两教之中,派别也甚多,就比如这道教,就分灵宝派、上清派、龙虎山正一道、华山派、鹤鸣山派等,佛教也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等宗派。”

赵光义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你们卿家说说,如今朝廷应该支持哪一教呢?”

赵普答道:“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归隐山林,我朝创立刚刚二十载,北方有辽国,西北有回鹘,西南有大理,尚有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中,争创盛世还需时日,且道教对本朝颇有贡献,臣曾听官家与太祖说过,与华山派的陈抟就有很深渊源,依臣之见,朝廷此时应先尊道教。但佛教信众也不少,与我朝亦有功劳,也不能排斥,应先尊道教,两教并行之策略。”

柴玉喜有些疑惑,问道:“可现在不是灵宝、上清二派的弟子在生事吗?这两派可均是道教之派别,这如何先尊道教呢?”

赵光义也看着赵普,看赵普如何回答,赵普却胸有成竹地道:“上清、灵宝派只是道教之中的二个派别而已,这二派的弟子生事,可以扬道教龙虎山正一道、华山派、鹤鸣山之派别,抑上清、灵宝二派,这与先尊道教并无矛盾。”

虽说道教上清派的陶宗遇挟持赵花容,但救下赵花容的于九宵,也是道教中人。

赵光义赞道:“好一个先尊道教,两教并行之策,我朝之赵卿,有如西汉之萧何,蜀之诸葛亮,唐之魏征是也。”

柴玉喜也仿然大悟,追问道:“这一扬一抑又当如何实施呢?”

赵普看了一眼赵光义,见赵光义并没有阻止之意,便道:“上清、灵宝二派在汴梁声名正盛,弟子众多,各有分坛,就可以借此机会,限制二派分坛弟子之规模,控制新收弟子之数量,同时,可诏令道教其它派别到汴梁设立分坛。”

赵光义道:“准卿所奏。朕知道龙虎山正一道道行高深,教化百姓,于社稷有益,天师之位世代相传,可扶持之。华山派陈抟对大宋忠心耿耿,亦多功劳,可扶持之。至于具体情况,就由两位卿家会同祠部、鸿胪寺等制定办法,朝议通过后予以实施。办法要就朝廷官员与道佛两教人员交往予以规范。”

赵普、柴玉喜领命,赵普也达到自己的目的。赵普又道:“臣回去后,立刻就安排臣女退出上清派。”

半晌,赵光义又叹了一口气,道:“太祖宾天之时,曾对朕说过,有两件事,他未能完成,让他深有憾意,一定要让朕替他完成。”

柴玉喜问道:“哪两件事?”

赵光义道:“一件是当时北汉尚未臣服我大宋,中原未一统,第二件事就是幽云十六尚在辽国手中。如今,朕亲率我大宋之铁军,降服北汉,让中原天下一统,但收回幽云十六州之伟业尚未完成。”

赵普还没弄清楚赵光义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便不接言,只是静静在听着,赵光义又接着道:“辽国疆域宽广,兵力强盛,可不比北汉、吴越、闽、南楚、南唐等国,前次挟灭北汉之威北征辽国,辽国望风而降,己将幽州团团围住,眼见就可以收回幽云十六州,最终却是功亏一篑呀。两位卿家替朕分析分析原因。”

这可是个敏感的话题,赵普、柴玉喜当然知道一二,但哪里敢讲真话?见二人不说话,赵光义催促道:“两位卿家,可是我大宋之股肱之臣,可得替朕分忧。”

见赵光义逼问,赵普想着既要说得与事实不能有太大出入,又不能得罪赵光义,便沉吟半晌,小心翼翼道:“我大宋禁军从年初出征,到攻下太原,己有半年之久,况太原城高池深,我军攻下太原,己略显疲态,虽挟灭北汉之威一路打到幽州,但那幽州比太原更是难攻,未能一鼓作气攻下,我军气势受挫,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又加之那辽国倾全国之力来救幽州,料敌不充分,才致我军此次未竟全功。”

赵普不敢说大败,只敢说未竟全功,即使赵普如此说,赵光义心里并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