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扫平百越(2 / 2)

这些中原百姓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百越的征程。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但心中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忠诚。到达百越后,他们与百越当地的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原百姓向百越人民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他们带来了各种先进的农具,如铁犁、水车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他们还传授了纺织、制陶等手工艺技术,促进了百越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秦始皇还派遣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官员前往百越。技术人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导百越百姓如何改良土壤、合理灌溉、防治病虫害。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水利设施建设技术,帮助百越百姓修建水渠、堤坝,改善灌溉条件。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荒芜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

百越平定后,秦始皇站在咸阳宫的城楼上,俯瞰着广袤的大秦疆土,心中谋划着对这片新征服土地的治理之策。他深知,要想真正巩固对百越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提升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水平迫在眉睫。

为了实现大秦核心区域与百越前所未有的紧密相连,秦始皇做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大胆决策——修建通往百越的铁路。此等铁路,并非寻常路径,而是由大秦顶尖工匠们精心设计,以坚实的枕木铺设,再架上厚重且笔直的铁轨,为往来运输打造稳固的通道。

修筑铁路的工程艰难万分。工匠与民夫们需跨越湍急的江河,那些汹涌的水流成为巨大阻碍,他们便以巨石奠基,搭建起坚固的桥梁;茂密幽深的丛林,毒蛇猛兽出没,荆棘丛生,他们无畏艰险,挥斧砍树,开辟出前行之路。为了搬运沉重的铁轨和枕木,众人齐心协力,使用特制的滑轮和杠杆器械,一寸一寸地推进工程。历经无数日夜的艰苦劳作,一条钢铁巨龙蜿蜒在大秦与百越之间。

铁路建成后,大秦特制的列车缓缓行驶在铁轨上,每节车厢都装载着大量物资。列车的动力源于巨大的蒸汽引擎,熊熊燃烧的炉火将水加热成蒸汽,推动活塞带动车轮转动。这些列车不仅运输速度远超以往,而且载货量极大,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铁路与之前修建的驰道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中原与百越之间的时空距离,不仅方便了军队的快速调动,让大秦的军事力量能够迅速抵达百越的每一个角落,保障了边疆的安全稳定;物资的运输也变得更加高效,大量的粮食、衣物、工具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百越。

在农业方面,秦始皇派遣了大量精通农事的技术人员前往百越。这些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指导百越百姓使用从中原带来的先进农具,如轻便高效的铁犁,能将土地翻得又深又匀,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还有利用水力驱动的水车,解决了灌溉难题,使大片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技术人员还向百姓传授改良土壤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土质,指导他们添加合适的肥料,让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此外,他们还带来了中原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如高产的小麦、耐旱的粟米等,教百姓们如何根据季节和气候合理种植,极大地丰富了百越地区的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

商业上,胡亥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在百越地区,原本各个部落之间的货币和度量标准各不相同,这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大秦统一的圆形方孔钱开始在百越流通,百姓们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同时,统一的度量衡,如标准的尺、斗、秤等,让买卖双方有了公平的交易准则。为了促进商业繁荣,秦始皇还下令在百越各地设立了专门的市场,划定了交易区域,制定了市场管理规则,保障了市场的有序运行。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通过铁路和驰道源源不断地流入百越,而百越的香料、象牙、珍珠等特产也被迅速运往中原,双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胡亥在百越地区设立了众多学校,选派饱学之士担任教师,向百越子弟传授中原文化。学校里教授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书法绘画、历史礼仪等。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还接受道德和礼仪的熏陶,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通过文化教育,百越地区的百姓逐渐了解和认同了中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