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裕论流寇
崇祯丙子年(公元1636年)正月,给事中常自裕上奏说:“流寇的数量高达数十万,其中最强劲的莫过于闯王(李自成)。闯王麾下汇聚了大量少数民族士兵和汉族投降士兵,装备精良,拥有坚实的铠甲和强大的骑兵队伍。尽管洪承畴、卢象升每日都有斩杀敌人的战绩上报,但所消灭的只不过是流寇中的小股部队罢了,对于闯王的整体实力几乎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因此,主管军事的两位大臣应当集中精力专门围剿闯王,一旦闯王被围困,其余的流寇将会自行瓦解,如同破竹之势。”
那个时候,流寇数量众多,残暴如割草般屠杀无辜,官军多次战败损失惨重。各路将领偶尔取得小规模胜利,捕获几十上百名流寇便宣扬为功,这样的做法难免会让流寇耻笑。更何况这些抓获的人当中,还不知道是真正的流寇还是普通百姓。洪承畴和卢象升的实力和威望历来为流寇所畏惧,当时人们称他们的军队为“洪兵”、“卢兵”,流寇听到他们到来的消息往往会转移阵地。然而,即使如此,常自裕仍有这样的见解,真是深刻洞察了军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问题。他认为围攻闯王以瓦解其他流寇的策略的确符合“擒贼先擒王”的原则,然而,闯王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围困的呢?这就是在谈论军事策略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区别所在。
熊文灿代卢象升
崇祯丙子年(公元1636年)夏季六月休战时,卢象升急速奔赴秦关,与总督洪承畴商议军事。当时陕西境内的贼寇正处于猖獗之时,而河南的贼寇又来侵扰,包括临潼、邠州、渭南、韩城、华州等地,洪承畴在各处布防严密,阻挡贼寇。卢象升也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此时贼寇已经陷入重重包围,眼看即将被平定,但遭到温体仁的嫉妒,卢象升突然接到勤王的命令调离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