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肩膀上的担子(1 / 2)

“去茅台厂那边?以前就没出过远门,这事厂里会批准吗?”朱茂林问道。

陈浩的这个提议,比刚刚他的那个想法的确看起来更加的靠谱。

但是他也的确没出过远门,心里有点发怵,担心自己办不好,又担心厂里不会同意。

“出差交流,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周高廉厂长不也到市酒厂这边来开了座谈会吗?朱科长自然也能够去茅台厂那边出差,学习茅台厂的经验,有来有往,无论是谁都不会反驳,只会觉得很正常。”陈浩说道。

“就是有人反驳,朱科长据理力争,厂里的领导多半也会同意,厂里的领导既然恢复了产品检验科,自然也是想要做些事。”

“至少在名义上想做些事,出差这事就只是花费些差旅费,费用支出正当名分,并非福利,而是正常支出,市酒厂领导批准下来不会有任何阻力。”

这年月,任何福利都会被诟病,特别是计划外的福利,都会被卡的死死的。

就如剧组拍戏,大陆的演员一顿饭就几个馒头,就点咸菜,伙食不好,想吃点好的,还得家里人寄粮票过来,自己去买,就是天气热,想让人在开水里放点茶叶,解暑,也不被同意。

香港的演员却能每顿大鱼大肉,粮票多的用不完,撕了扔厕所里。

有些导演能给大部分演员开一集80块钱的片酬,平均每天几毛钱的工资,而给自己喜欢的演员开1500块钱的片酬,3天拍完,平均每天的工资能有500块钱。

计划经济下,只要入了账,得了能拍板的领导同意,就是一天花几万块钱也没事,没入账,哪怕几毛钱,几块钱的福利,也不被允许。

“的确如此,出差算不上福利,也是为市酒厂出力,是公务,是正当事。”朱茂林点头。

“要学习,就找行业顶尖的单位学习,将这个经历写到文章中,写到制定的标准规范中,会更加有说服力。”陈浩道。

“这里就你我两人,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朱科长你想做事,就得先往上爬,等待适当的时机,才能解决问题。”

“为市酒厂,为职工出力。”

“小的方面是私心,但大的方面,还是一心为公。”

很多人讲道理,阐述自己的观点,往往都会来一些名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作为佐证。

朱茂林完全可以做类似的操作。

拿茅台厂的产品检验方面的实际操作,作为写市酒厂相关标准规范的参考背书。

跟茅台厂这样的行业标杆绑定在一起。

或者说,蹭一蹭茅台酒厂的名气。

“早就该来找你的,你的办法多。”朱茂林点头。

陈浩的脑子的确是活。

他思考了很久,想着怎么解决问题,一直不得法,陈浩轻易就想到解决的办法。

按照这个法子去做,既不会得罪职工,又能做成事,又有被提拔的可能。

“你要去茅台厂之前,可以跟我说一声,我跟茅台厂那边联系联系,先替你打探下,探探周厂长的想法,虽说周厂长多半不会拒绝,但提前问一问总归是更好些,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兀。”陈浩道。

让朱茂林通过自己联系茅台厂,是想让对方欠他一个人情。